第58部分 (第3/4页)
让农民工融入当地社会的软环境。大众传媒应当率先起到舆论导向作用,引导消除影响农民工与当地居民关系的潜在隔阂,城市社区应将农民工视为社区成员平等对待,各种公共服务网络应当让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共享,平等、共享的社会氛围将逐渐消除农民工与当地居民的精神文化隔阂,最终实现农民工与当地居民融为一体。
总之,农民工问题是一个牵涉到5亿以上人口庞大群体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农民工问题能否得到较快、较好的解决,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社会能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程度,从而需要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方略。只要将农民工问题置于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加以考虑,用平等、共享的发展理念与原则来修正与完善相关的制度安排与政策措施,相信农民工问题一定会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缓解并最终得到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解决将意味着中国真正迈上了现代化的强国之路。
郑功成,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本文选自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大国策》丛书。
。 想看书来
中国收入分配向何处去(1)
中国收入分配向何处去
王小鲁
一、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在不断扩大
研究我国的收入差距,可以从三个不同的层面来分析:即不同区域间的收入差距、城乡间的收入差距以及城市和乡村内各阶层居民的收入差距。中国在经济改革以前,由于实行统一的工资政策,城镇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相当小。在农村,同一个地区内的收入差距也相对较小。但城乡间有非常大的收入差距,地区之间也有明显差异,在改革初期的1980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在世界上收入差距排序属于中低水平。经过20世纪80年代初的农村改革,农民收入提高,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基尼系数到1984年曾一度下降到,进入世界上收入较为平等的国家行列。但在随后的经济改革期间,虽然经济增长加速,人均收入迅速提高,但同时我国城乡间、区域间、各社会阶层间的居民收入差距也迅速扩大了。到2001年,基尼系数达到了,在世界120个国家和地区中按收入差距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中国列到了第85位。排在中国后面的30多个国家大多数是社会矛盾激烈的拉美和非洲国家,其中有相当部分国家的经济长期停滞。
在城乡收入差距方面,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相比,1980年是倍,1985年是倍,而2004年是倍。。
在地区收入差距方面,以东部和西部地区之间各省份平均的城镇人均收入之比来衡量,1980年东部是西部的倍,2004年是倍。农村人均纯收入之比,1980年东部是西部的倍,2004年是倍。2004年上海与贵州相比,城镇人均收入和农村人均收入前者分别是后者的倍和倍。
在各阶层收入差距方面,统计数字不完整,但差距扩大是不争的事实。1985年城市人均收入,最高收入10%住户的收入是最低收入10%住户的倍;而2004年最高是最低的倍。农村1980年人均收入,最高10%大约是最低10%的7倍(粗略估算数),2004年最高大约是最低的11倍(粗略估算数)。这里还应当考虑到家庭收支调查对最高和最低收入居民容易有遗漏,以及高收入低报的情况,因此实际收入差距会大于调查得到的差距。根据有的调查推算,90年代中期占银行储户总数20%的储户拥有全国储蓄存款的80%,近期占银行储户5%的大额储户拥有全国储蓄存款的一半。很可能不同阶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已经成为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首要因素。
全球视野中的就业与收入分配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对社会公正提出了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