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4/5页)

美国第七舰队开入了台湾海峡。浓烈的火药味,包围着新生的红色政权。

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战备理所应当地成为北京城市规划中,首先考虑的因素。

一直被我们尊为“老大哥”的苏联,对地铁的战备功用深有体会。1941年德军大举进犯莫斯科,刚刚建成6年的莫斯科地铁,不但成了莫斯科市民的避弹掩体,更成为了苏军的战时指挥部。

开战不久,苏军总参谋部就迁入地铁“白俄罗斯”车站,并在那里建立了指挥所和通信枢纽部。最危急的时刻,以斯大林为首的最高指挥部也迁入“基洛夫地铁站”。成千上万的莫斯科市民,涌入地铁,无论有无警报,他们每晚都到那里过夜。地铁的战备功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莫斯科可谓发挥到了极致。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北京地铁诞生记(2)

这无疑给了新中国领导人们很大启发。

然而对于地铁,当时不但中国老百姓一无所知;就连国内的工程技术人员也知之甚少。这一年,原本研究桥梁隧道专业的工程师谢仁德;正准备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大西北。可出乎意料的是;组织上却把他调到了北京参与地铁筹建。这位曾经与茅以升共事过的老工程师十分诧异;那时他对于地铁的认识仅限于知道那是一种在地下行驶的机车。如何修建;毫不了解。

由于缺乏相关人才,北京市委在1954年10月报送中央的报告中请求“聘请苏联专家,着手勘探研究”。

两年后,在国务院的安排下,由5人组成的苏联专家组来到北京。专家组组长是莫斯科地铁设计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巴雷什尼科夫,其他几位成员也都参加过1931年莫斯科地铁建设。

同那一时期来华的众多苏联专家一样,他们不但带来了大量莫斯科地铁的详尽技术资料和丰富经验,甚至还为中国的技术人员作了多次扫盲性质的地铁技术讲座。

在帮助中国培养人才的同时,专家们还参与了拟定北京地铁远景规划方案和地铁工程的线路选择、埋设深度、隧道结构等问题的研究。

在苏联专家带来苏联地铁范本的同时,大量中国留学生被派往苏联学习。1953年到1960年之间,被送往苏联学习地下铁道工程的中国学生陆陆续续有几千人。他们从规划设计到工程施工等各个方面学习了苏联的技术。回国后,他们带着从苏联学到的技术和理念,充实到与地铁有关的各个领域,在发展自主技术的同时也必然带回了深刻的苏联模式。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初绘地下交通网(1)

到2015年,北京轨道交通将建成18条线路,总长561公里的路网。那时,北京将超过纽约,成为世界上地铁长度最长的城市。在第一条地铁筹备之初,规划人员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北京地铁将发展到这样的规模。

50年前,中国地铁人是怎样规划地铁线路的呢?当时的规划与今天是一以贯之,还是大相径庭?由于资料的缺失,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使我在采访中如陷重重迷雾。

在现代地铁规划中有这样一个理论:只有当地铁线路形成网络时,它的交通功用才能发挥出来。那么,最初规划人员是只做了北京站至石景山一线的规划,还是也曾考虑到路网的总体规划呢?

从1957年地铁筹备处提交的一份关于北京地铁一期工程线路埋设方案的报告中,我依稀找到了答案。根据城市的发展,地铁筹备处曾编制了一个北京地铁远景规划图。这个规划由一条环线和六条直线组成,全长172公里,车站114个。但对于具体的线路分布和车站设置,这份报告语焉不详。

报告中提到,进入具体规划的线路有两条。第一线从东郊红庙起,沿长安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