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3/5页)
别推崇陆志韦先生的镇定,由于他在最紧急的时期,坐镇贝公楼,使全校师生打成一片,渡过了难关”。
冯友兰后来回忆,认为自己当时不走的理由有三:其一,“我是中国人,不管哪一个党执政,只要能把中国搞好,我都拥护”;其二,“中国好比有两个儿子,大的是国民党,二的是共产党,大的把中国搞糟了,应该让二的试一试”;其三,“我想,我是专家、学者,在旧社会中,在政治上,专家、学者是附属于帝王、资本家的。到‘社会主义’社会中,他们就更升一级,岂不也好。我之所以在解放时没有走,主要是由于对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失望,并不是由于对共产党的欢迎”。
。 想看书来
周恩来托我来看您(3)
冯友兰的思想在当时许多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绝大多数北平的专家学者选择留在了新中国。1949年初夏,周恩来受党中央委托,举行了一次招待会,邀请各高校的教授和民主人士参加。会前,周恩来听了刘仁关于高校人才情况的汇报。周恩来十分高兴,对刘仁说:“你把教授们都留下来了,一个也不肯给蒋介石,难怪有人说你叫‘留人’(刘仁谐音)呀!”
北平和平解放了。旧的时代即将结束,新的时代行将开始。此后的历史发展仍然不是直线的,而是仍会有很多曲折。但是,历史发展的大方向只有一个。历史已经证明了,而且还将继续证明,58年前,谁的选择更正确一些。
(本文写作参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在迎接解放的日子里》、《走出硝烟》、《见证北京(1919—2004)》、《梁思成的山河岁月》、《傅作义传》、《胡适传》等书籍,特此致谢)
北京地铁诞生记(1)
黄加佳
2007年10月初,北京地铁5号线通车。这条地铁,南起丰台宋家庄,北至昌平太平庄北,纵贯京城南北。
对于这一天,无数生活在地铁沿线新小区里的上班族们翘首以盼。这条地铁将使他们摆脱堵车之苦,而享受到准时、高效的地下交通之便。
与此同时,地铁机场线、10号线、奥运支线、4号线,也正以每天十几米的速度在北京地下掘进着。2009年,北京将编织出一张四通八达的地下交通网。
在北京日益成为一座“地铁上的城市”的今天,大概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北京的第一条地铁,也是新中国第一条地铁,最初是如何诞生的……
“如果为了交通,只要买200辆公共汽车”
1953年9月,一份名为《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的报告,摆在中央决策层的面前。这份具有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意味的《草案要点》,是在北京市委领导下,由国内和苏联著名城市规划建设专家共同完成的。
它不但对北京城市的规模、政治经济定位和今后的发展走向做了规划,而且明确提出“为了提供城市居民以最便利、最经济的交通工具,特别是为了适应国防的需要,必须及早筹划地下铁道的建设”。
从当时的交通状况看,筹建地铁是一个相当奢侈的决定。建国初,北京常住人口还不到300万人,机动车也仅有5000多辆。大街上人多车少,人们出行多是步行或乘人力车,连乘公共汽车的人都是少数。而且,修地铁投资大、技术要求高,对于新生的共和国来说,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这些现实问题,中央当然清楚。那么,为什么还要在这时筹建地铁呢?据当年的地铁筹备处总工程师谢仁德回忆,周恩来总理曾一语道破:“北京修建地铁,完全是为了备战。如果为了交通,只要买200辆公共汽车,就能解决。”
1950年6月,建国刚刚半年的新中国,被迫卷入朝鲜战争。与此同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