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 (第3/5页)

的生活,着实让刚步入中产的人们感慨“讲品味是很累人的”,但过生活“又不能不讲点品味”。广州:《新周刊》2001年11月总第118期。不难看出,媒体上中产阶层生活方式的所谓值得推崇之处、其品味的高尚均在于它总是以西方文化为高级文化,以国际流行为判断标准。这种标准相对于大多数正处在脱贫状况中的中国人来说,未免显得有些奢侈。

如果说媒体对中产的热衷是因为要制造一个话题、一个“文化事件”的话,那么商家则敏感到拥有一定支付能力的消费群体的出现给自己带来的无限商机。借助于媒体,商家不断给予公众这样的暗示:你想拥有品质高尚的生活吗?你想获得某种身份与地位吗?那么就来拥有某种物品吧。在这一点上,房地产商显得尤为坦率。他们宣称,中产阶层在置业时首先考虑的其实是购买一种生活品味,因为品味是表征身份的一种手段。“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是几年前南京一家房地产公司打出的广告语;“高不可攀的不是品质,是品味”,更是一家楼盘在南京闹市区的巨大广告牌上打出的口号。这家房地产商向世人推介的品味是什么呢?是依山傍水的法兰西风情:在绿茵茵的草地之上,西式房屋紧傍着一弯流水,在温暖阳光的照射下透着一片祥和与温馨。上海一家公司则以“中产阶层生活特区”向大众推介自己,把Townhouse为概念的居住形态称作为中产阶层度身打造的社区模式和代表。自然、绿色、阳光,健康及居住的休闲性与舒适性,社区的交流空间与浓厚的文化氛围都是他们的要求所在。《上海“中产”特区 注重生活品味 营造文化氛围》,//house�sina��cn,2003年8月4日。在这一宗旨下,欧陆风格成为各房产公司的一个不约而同的选择。通过对异国情调、新鲜空气、自然等因素的强调,房地产商们不仅迎合而且引导了一部分人的消费心理,中国的先富阶层通过对“欧陆风格”这一符号的有形占有,在彰显了自身财富能力的同时,也满足了自己对身份地位的品味要求。而这正是消费社会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波德里亚认为,城市工业化进程的影响已经使得原先为人们所熟悉的东西以一种新的稀有之物出现,“空间和时间、纯净空气、绿色、水、宁静……在生产资料和服务大量提供的时候,一些过去无需花钱唾手可得的财富却变成了唯有特权者才能享用的奢侈品……自然、空间、新鲜空气和宁静:这就是我们在两个社会极端等级的支出差别指数中所发现的、所寻求到的稀有财富和昂贵价值的结果。……‘新鲜空气权’意味着作为自然财富的新鲜空气的损失,意味着向商品地位的过渡,意味着不平等的社会再分配。”波德里亚,同前引书,第41~45页。用它来说明中国的房地产业所崇尚的“欧陆风格”,正可以说明符号消费已经成为中国中产生活的一个显著特色。

住房如是,在其他日常生活消费的领域也同样如此。一位从美国回来的外交官夫人无法理解一家普通的美国咖啡连锁店为何来到大陆后就成了身份与品味的一种象征,因为她知道,在美国人眼中,不管从价格还是环境看,去“星巴客”喝咖啡如同驴饮,实在谈不上情调两字。一杯2~3美元的大号“卡布其诺”在当时纽约人均2000多美元的月收入里,实在算不了什么。然而地点换在北京,同样的咖啡,一样的服务,差不多的价格,与人们的月均收入一比,上“星巴客”喝咖啡是一种身份高贵的象征,确乎似在情理之中了。《外交官夫人谢芳眼中的 “星巴客”的情调 》,上海:《文学报》2003年3月27日。一时间,不管是“白领”、“小资”还是“中产”、“波波”,讲究生活“品味”成了突出自身形象的重中之重,收入与消费、文化与品味,所有能显示家底的物品与行为,都成为中产人士生活的必需。

中产阶层与趣味区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