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第4/4页)

是有人“作怪”,把宝玉带坏了。大观园中谁和宝玉“作怪”呢?只有袭人一人。可她偏偏听信袭人的谗言,把袭人当作大大的忠臣。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揍之后,袭人趁机大做文章,建议让宝玉搬出大观园居住,把矛头直指晴雯、黛玉等。昏庸王夫人的王夫人听后感激涕零:

“我的儿,你竟有这个心胸,想的这样周全,我何曾又不想到这里,只有这几次有事就忘了。;你今日一番话提醒了我,难为你成全我娘儿两个声名体面……我就把他交给你了;好歹留心;保全了他;就是促使了我。我自然不会辜负你。”

晴雯是无比清白的,被王夫人认为是狐媚子,最后被逐出大观园;袭人是肮脏的,反而被王夫人认为是第一忠臣。她的昏庸可知。

第三,她非常冷酷。金钏儿是她的贴身丫环,跟了她十来年,就因为宝玉调戏她,她没有拒绝,就无情地把金钏儿逐出大观园,导致金钏儿投井而死;第七十七回:

宝玉及到了怡红院,只见一群人在那里。王夫人在屋里坐着,一脸怒色,见宝玉也不理。晴雯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恹恹弱弱。如今从炕上拉了下来,蓬头垢面,两个女人搀架起来去了。王夫人吩咐,只许他把贴身衣服撂出去,余者好衣服留下,给好丫头们穿。

病了给她拉下来,贴身衣服撂出来,一件好衣服都不准带走,王夫人之阴冷不禁令我们浑身一惊。

一个贪财,一个昏庸,荣国府的两个夫人可谓半斤八两。

第一节 石头就是宝玉吗

大家知道;《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按照汉语的习惯,“石头记”这个词组有两种理解,一是把它看作偏正词组,意思是关于石头的记录;一是把它看作主组词组,意思是石头所记。很多读者都按第一种意思来理解,认为石头就是宝玉,“石头记”不就是关于石头也就是关于宝玉的记录。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其实,《红楼梦》中与“石头”“宝玉”有关的名字还有两个:一是蠢物,一是神瑛侍者。那么这四个名字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曹雪芹为什么要弄出这么多名字呢?

首先;石头不是宝玉;而是宝玉出生时口中所衔、后来天天挂在脖子上的那块石头。石头是《红楼梦》中第一个出场的。关于它的来历,《红楼梦》第一回说得非常清楚:女娲补天时炼就顽石三百六十一块,后来只用了三百六十块,剩下的一块被弃于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之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无才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哎,日夜悲号惭愧”。一日来了一僧一道,在石边高谈阔论,说到人间的荣华富贵,顽石凡心偶炽,定要僧道携它去红尘中经历经历。僧人大展幻术,将顽石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缩成扇坠大小可佩可拿。后来,宝玉出世,随着宝玉一起来到人间。

第二,宝玉的前身是神瑛侍者。第一回说得明白:

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之外……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恩;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神瑛侍者凡心偶炽……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意,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绛珠仙子就是黛玉,神瑛德才就是宝玉。然而在程、高本《红楼梦》中,他们凭空添上了几句话,石头就成了神瑛侍者,也就直接变成了贾宝玉:

只因当年这个石头,娲皇未用,自己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