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1/5页)
大方和尚接过碗,又自锅中舀些开水添上。侍卫忙拦道:“我家老爷从不喝二遍茶。”皇上却接过碗来说:“这茶不同于一般茶,尝尝无妨。”说着含了一大口茶汤在口中,但觉这茶汤清甜如雪,清香似梅,清高若竹,又忍不住赞了一声“好!”
。。
老竹铺的大方和尚(3)
大方和尚微微一笑,捻动着手中的念珠道:“不值什么,施主喜欢,走时带些回去。”
皇上忍不住问道:“老法师,我在别处却也尝过几回极通茶道的人烹制的您这素茶,茶具与冲泡的方法皆比您的考究,只是怎么却不如您用这等器皿随便泡来的甘美呢?”
大方和尚笑答道:“我这石板庵距县镇十余里,施主远来,既无车马,喉中亦早已干渴,此时觉得这茶好也是有的。须知不渴时,只将此茶吃着玩便千般拣择、万般挑剔,水过一过不行,茶多一片亦不可。若是渴时,别说是茶,就连雨水、泥水也一样甜似甘露。茶之好坏其实全在施主一心。”
皇上听了频频点头,若有所思道:“那这茶究竟怎样泡来才好呢?”大方和尚道:“遇碗使碗,遇盏使盏,渴来便喝,此即最好。”
皇上低头不语,心想自己平日里不知糟蹋了多少好茶,遂站起身来,恭敬地向大方和尚鞠了一躬道:“多谢法师开示,某往后一定不辜负每一泡茶。”大方和尚听罢,朗声大笑。
茶毕,大方和尚煮了一锅自晒的笋干与自种的白菜,焖了米饭,请皇上与那侍卫二人同食。皇上边吃边问道:“大方师父,我一路过来,看到路边同这庵中相似的茶树似是不少,怎么附近的百姓却不知学你采茶制茶?”
大方和尚道:“施主有所不知,我们这附近地方皆是茶区,百姓即便制得了茶也无处可销,又运不去远处,只靠种地打柴渔猎糊口。”皇上听罢喟然长叹。饭后,大方和尚将床铺腾给皇上,却与侍卫二人打地铺睡下。
第二日一早,皇上带了大方和尚所赠的素茶快马返京。到京城后,派专使赏赐老竹铺的大方和尚田地、银两,并亲题“御茶”二字,又命八都源里地方居民皆与大方和尚学习采茶制茶,每岁进贡素茶可抵租庸调等税役。自此八都源里人人学老竹铺的大方和尚茶、户户制茶,素茶也因为皇上封之为“御茶”而名声大噪,士大夫、文人官僚们趋之若鹜,所以八都源里靠着素茶这一项物产而越来越富庶。人们感念老竹铺的大方和尚施茶、教茶之恩,故为素茶取名“大方茶”,又因茶产自老竹铺这地方,所以又名“老竹大方”……
传说是美好和朴素的,也留下了足够的线索和空间,让我们去想象那位法号“大方”的禅师,他的慈悲与善良,他的平实与智慧。在那样的时代里,那样简陋的条件下,当人们为进贡皇室的贡茶忙忙碌碌的时候,他从容地站在庵前茶树下,摘下一片片朴实无华的叶片,再一丝不苟地炒制成茶,为前来烧香的善男信女们解渴歇脚添一缕茶香。这里包含了多少禅心,蕴含了多少禅意!
记得一次去南方的一个寺庙采访一位法师,恰巧我到时那位法师正好有事,我向客堂的法师说明了情况,便老老实实地坐在那里等。那天寺里刚好有普佛,很多居士来办手续,两位知客师父被团团围住,忙得不可开交。
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法师走进客堂,看了看忙碌着的知客师,转身欲走时注意到了风尘仆仆的我,他得知我在等人,便转身从柜子里取了一只一次性纸杯,又自窗口拿过一只小罐子,捏一小撮茶叶丢进去,再拎起桌脚前的暖水瓶,倒了一杯热茶放在我身边的小桌上说:“喝杯茶,慢慢等。”说完就走了。
我端起了那杯茶,呵,那一杯茶啊,在匆匆赶了很久的路后,坐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喉咙都要渴冒烟的时候,那一杯茶真如同观音菩萨净瓶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