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 (第3/4页)
,李特在绵竹安营扎寨,防备官军偷袭,大战一触即发。
李特又派人向辛冉请求延期,辛冉不仅不答应,而且大发官威,他使人到处张贴悬赏告示,求购李特兄弟的首级。李特兄弟却偷偷将告示改成求购关中流民大小首领的首级,由此激起流民同仇敌忾之心,而流民对官军的敌意也更加浓厚了。
到了永宁元年十月,按捺不住的辛冉不经罗尚同意,擅自派兵偷袭李特绵竹大营,大败而归,战争终于不可避免地打响了。
这一打旷日持久,从永宁元年(公元301年)十月打到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年初,罗尚节节败退,丢掉了梁州、益州大部分的土地。他向洛阳告急,不幸恰逢政客们正钩心斗角,做以邻为壑的勾当。执政者齐王与河间王不和,而蜀中毗邻关中,所以齐王视之为河间王的地盘,任其自生自灭;河间王则一心想要与齐王争雄,到洛阳做执政者,所以只派了偏师进蜀戡乱,结果大败而归。蜀中局势因此就更加不可控制了。
二、秦兵复东来
太安二年(公元303年)正月,李特偷偷渡过郫水,绕过罗尚沿郫水设立的一系列防线,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成都城外。
成都自古都是蜀中的政治、经济中心,它是东汉初年公孙述伪朝的都城,也是三国时蜀汉的都城。它由太城与少城两个部分组成,相传太城与少城都是战国时期秦惠王攻占蜀国后由张仪建造的,张仪先建太城,一年之后,又在太城西部建立了少城。
当时罗尚在太城,蜀郡少守徐俭在少城。徐俭一看流民军从天而降,吓破了胆,献出少城向李特投降。成都内外的蜀人也纷纷向李特投诚,幸亏太城城防坚固,李特一时攻不下来。
成都岌岌可危了,而成都如果陷落,那蜀中败局就不可挽回了,可是罗尚回天乏术,他所能做的就是再一次向洛阳告急。
幸好当时的执政者长沙王不比齐王、河间王,他听到了罗尚的呼救声。
于是太安二年初惠帝下了两道诏令:一道是派遣荆州刺史宗岱、建平太守孙阜帅水军三万,去支援罗尚;另一道是派遣侍中刘沈去蜀中取代罗尚,统领益、梁两州军事。
长沙王并没有能力像当年平定关中叛乱一样,直接派出禁军良将去蜀中对付李特,所以他借助的是荆州都督新野王司马歆的力量。
如果新野王有割据自雄的野心,他肯定不愿意派荆州的军队跑到蜀中去打仗,损兵折将不说,打赢了也无利可得,他肯定会阻挠这道诏令的实施,比如用偏师替代主力,或者干脆不出兵虚报人数,关中的河间王就是这么干的。幸好新野王是个怯懦平庸之辈,因此宗岱得以带出三万劲卒,在蜀中建立奇功。
只是祸福相倚,宗岱后来病死蜀中,等荆州也发生叛乱的时候,新野王就实力不济了,这是长沙王始料未及的,容后再禀。
诏令下达后,宗岱就率领着三万荆州水军从长江逆流而上,进入长江上游的支流西汉水(即今天的嘉陵江),溯流而上长驱直入蜀中腹地。长江上游的水道充满激流险滩,原本奇险无比,但是因为战火尚未蔓延到此,反而成为进出蜀中最便捷安全的通道。
宗岱水师未至,但是官兵大军压境的消息已经传遍成都内外,已对叛军构成山雨欲来之势,在此强大压力之下叛军内部发生分裂,许多已经投降李特的蜀人又重新倒向了官军,罗尚趁机发起进攻,斩杀李特及其长兄李辅,几乎将叛军逼上绝路。
几乎与宗岱出师同时,侍中刘沈也启程赶赴蜀中,他走的路线与宗岱不同,宗岱走的是南方水路,刘沈走的是北方的陆路,借道关中,由关中入汉中,经剑门关到达蜀中。
但是刘沈最终没有到达蜀中,他在长安被河间王扣下了。
关中(雍州)、陇上(秦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