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 (第2/4页)

影映月井中映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朱一民说:“这幅对联上联是说江楼的,下联是对的月井,这映月井有人说就是薛涛井,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既然江楼我们已经看了,下一站我们就到薛涛井去,看看是不是映月井,行吗?艾主任。”

他们径直去了薛涛井,薛涛井那山字形牌坊刚刚修缮过,灰黑色的檐瓦,朱红色的坊壁,在翠绿色的垂柳映忖下,让人赏心悦目,任洁用标准的川音念诵牌坊两侧的铭文:“薛涛井旧名玉女津,‘水味甘冽,异于江泉。’乃因井傍锦江,源出江泉,又经砂滤过耳。传涛造笺系自此井取水,无考。然明藩确取此井之水造纸,且以上贡。康熙三年(公元一六六四年)三月,冀应熊始书薛涛井三字,立石碑于井傍。嘉庆十九年(公元一八一四年),sc总督常明奉敕建雷祖庙于井左,布政使方积与王启锟等,因建吟诗楼、浣花亭于井右。”

挪开水泥井盖,井中一汪清水,清澈如镜,俯身往下看,自身影像清晰可见,一股清凉之气直扑人脸。

艾蕾说:“朱总,这里仍然没有什么可左证薛涛井就是映月井的,我们还是不再去研究它是或者不是了,不然的话,岂不抢了专家的饭碗?依我看,看了薛涛井还不够,必须再去看看薛涛墓,然后去买点儿薛涛笺,才能对中国古代这位奇女子有所了解。”

“那我们先去薛涛墓吧,最后再去买笺,行吗?”朱一民问。

“行,我也是这么想的。”艾蕾说。

薛涛墓位于公园西北角的竹林深处。主体由墓、墓碑、墓基平台组成,四周有护栏分隔。墓体直径约三米,由三层红砂条石砌成圆形墓基,环墓为一米宽的墓基平台,用石板拼成环墓小路,墓与平台形成一个整体,视觉效果甚佳。

朱一民绕到墓碑后面,仔细阅读“重建薛涛墓碑记”,看完之后,他说,根据碑记记载,墓碑的造型,最初设计为浮雕云头碑,后由于在公园发现一块风蚀的古碑,碑高一点五八米,宽零点八二米,碑右上方隐约可见明“万历”二字,故确定为明碑,中间正文首字一点一横一撇的广旁似唐字,猜测应为唐女校书薛洪度墓碑,重新设计时参考了该碑的造型、尺寸,形成现在的墓体造型。现在的幕碑正面“唐女校书薛洪度墓”八个大字,由省著名书法家题写。碑背面的“重建薛涛墓碑记”。薛涛墓的立意布局,根据我国儒家思想和道家学说,认为天圆地方,设计以墙界为方以墓为圆,寓意女诗人在天地中安息,永为世人凭吊。

“整个墓体包括墓、墓碑、墓基平台设计合理,造型美观,达到了和谐统一,极具美学价值。”艾蕾赞不绝口。

“我读过唐末诗人郑谷的诗:‘渚远清江碧簟纹,小桃花绕薛涛坟’这说明唐时薛涛墓四周种了不少桃树。我还读过清朝初期诗人郑成基的诗:‘昔日桃花无剩影,到今斑竹有啼痕’说明清代的薛涛墓旁已无桃花,唯有修竹万竿。因此,为了体现早先薛涛墓的风景,我们今天看到的新修的薛涛墓墓旁栽种了桃花、翠竹,以示纪念这位杰出的女诗人。”朱一民取下近视眼镜,用绒布轻轻的擦拭着镜面上的水蒸汽。

“据史书记载,唐文宗太和五年,即公元832年一个秋日的黄昏,一代才女薛涛香消玉殒,65岁的薛涛永远闭上了她那寂寞的眼睛。”艾蕾的眼睛有些湿润。

“不错,薛涛逝世之后,剑南节度使段文昌为她亲手题写了墓志铭,并在她的墓碑上刻写了‘西川女校书薛涛洪度之墓’,因此,女校书便真的成了薛涛的代名。”朱一民十分动情地说。

“但薛涛真正葬于何处,史料并无明确记载,”朱一民继续说道:“毕生致力于研究薛涛的专家,某知名人士根据晚唐诗人郑谷诗句‘渚远清江碧簟纹,小桃花绕薛涛坟,朱桥直指金门路,粉堞高连玉垒云,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