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3/5页)

家马丽安娜·威金斯,两人1988年初结婚。马丽安娜其时已颇有名,后来出版多部畅销小说,得过多个文学大奖。但1989年霍梅尼的死刑令,让他们结束了这场姻缘。

被追杀的拉什迪在伦敦东躲西藏,真正过了近10年的单身生活,直到1998年与英国作家兼出版商伊丽莎白·威斯特结婚。夫妻俩生了个儿子,还合作出版了一本印度文学集,被伦敦的文学圈誉为佳偶。拉什迪将妻子称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说伊丽莎白是他“背运之中遇到的福气”。但好景不长。1999年底,拉什迪想搬到纽约去,伊丽莎白却认为留在英国对孩子的教育要好得多。夫妻俩谁也没能说服谁。拉什迪于次年初搬到纽约曼哈顿,两人日渐生疏。 txt小说上传分享

萨尔曼·拉什迪 传奇经历(2)

仍然活在威胁之中

拉什迪屡离屡娶,符合他的一贯作风。自从霍梅尼对他发出死刑令后,他就是一副不以为然的神态,频频在欧洲和美国各地现身,参加各种大型*,出席各种颁奖典礼,后来还当选国际笔会美国中心主席。

事实上,拉什迪对自己面临的威胁心知肚明。《撒旦诗篇》的日文译者死于非命,意大利文和挪威文译者受到莫名攻击。伊朗政府直到1998年才宣布不“认可”死刑令,但并没有废除。因为按照*法律,只有颁布法令的人才有权撤回,而霍梅尼早已作古。也就是说,从穆斯林的法理上讲,死刑令依然有效。

在死刑令颁布后的头10年里,拉什迪在英国换过30余处住所,《撒旦诗篇》的稿费,大半支付给英国警方作保护费用。拉什迪一直表示《撒旦诗篇》并无恶意,自己是被误解,甚至一度悔过,要彻底皈依*教。但一些*激进势力仍将死刑令视为理所当然,不断有各种激进组织巨额悬赏要取拉什迪的“首级”。

拉什迪虽然频频露面,但从不事先透露行程。他与第三任妻子伊丽莎白的矛盾,其实就始于他对安全的考虑。他认为,美国的安全系数大得多,而伊丽莎白却不这样认为。不过,在美国拉什迪也未能如所愿。特别是“9·11”事件之后,美国的安全漏洞已暴露无疑。以至于后来他与拉克希米结婚,没有透露任何有关婚礼日期和安排的细节,不能不说是一种出于安全的考虑。

盛名之下的辛酸

除了面对追杀的威胁,拉什迪还在文化的夹缝中挣扎。拉什迪的名气来自他那部著名的《撒旦诗篇》。事实上,那部作品是他内心挣扎的产物。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从来无法笃信一种真理,从来没有真正为人所接受。

拉什迪1947年出生在印度孟买一个穆斯林家庭,是家中独子。他从小生活得像王子一样,读着《一千零一夜》,过着充满幻想的轻松日子。从少年时代起,父亲就把拉什迪送到伦敦求学,直到在剑桥大学拿到学位。英国教育令拉什迪受益匪浅,但同时也让他体会到一个“殖民地来的有色人种”遭受的种种歧视。当时的大学校园充斥的美国式反叛令拉什迪深为着迷。

就在他求学期间,父母搬家到了巴基斯坦。大学毕业的拉什迪,带着对西方世界的爱恨交织回到巴基斯坦,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冷遇,被视为一个中了西方毒的“外来户”。加上印巴两国的矛盾,拉什迪无所适从,只好带着迷茫回到英国。《撒旦诗篇》令他名声大振,却并没有带给他任何认同感,反而使他在*世界和西方世界都成了“外人”。称他为天才的西方人将他视为异类,而即使在温和的*世界,他也相当不受欢迎。他至今只敢悄悄地回过一趟老家孟买,当地的穆斯林得知消息后举行了示威*,高呼要“吊死拉什迪”。对此,拉什迪只能自我安慰说:“但愿他们不是认真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拉什迪不断寻找婚姻似乎情有可原,他必须在动荡的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