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2/4页)
瞍常自以为大慈,所以不能慈。瞽瞍只记得舜是我提孩长的,今何不曾豫悦我……舜只思父孩提我时如何爱我,今日不爱只是我不能尽孝,日思所以不能尽孝所以愈能孝。”《传习录》下。老子有言:“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圣人不私自积藏,而是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尽量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这是一种最伟大的爱的表现。
可见我们的古人是很懂得这个道理的,所以早有“至善本无善”,“无善而至善”之说。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又说“大道废有仁义”。苏子由注说:“大道之隆也,仁义行于其中而民不知。”《老子翼》。荀子也有“其善者伪也”之论。行善而知其善,且以善名之,这是有意为善,有意为善就是“伪”了。老子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意思是“天地生万物,圣人养百姓”,并非“有心于物,有心于人”,而是出于自然本性,完全是无意识的。“虽未尝仁之,而仁亦大矣。”同②。《庄子》进一步发挥老子的思想,提出“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并反复申述。
“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
“(jī饥)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大宗师》。
“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功迹广被天下却像和自己不相干,即不归功于自己。)
“圣人并包天地,泽及天下,而不知其谁氏。……夫为大不足以为大,而况为德乎。”《徐无鬼》。(圣人包容天地,泽及天下,而人民不知他是谁,有心求取伟大倒不足以成为伟大,何况是修德呢。) 。。
10 “由仁义行,非行仁义”(3)
“生而美者,人与之鉴,不告则不知其美于人也。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可喜也终无已,人之好之亦无已,性也。圣人之爱人也,人与之名,不告则不知其爱人也,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爱人也终无已,人之安之亦无已,性也。”《则阳》。(生来美的,人给他镜子,如果人不相告便不知道比别人美。像是知道,又像是不知道,像是有所闻,又像是无所闻,他的欣喜是无止境的,人的喜好他也无止境,这是出于本性。圣人的爱人,是人们对他的称道,如果不相告便不知道他是爱人。像是知道,又像是不知道,像是有所闻,又像是无所闻,他的爱人是无止境的,人之安于他也无止境,这是出于本性。)永远无止境地爱人而自己却如生而美者不知道自己很美一样,不知道自己在爱人,而仍无止境地爱人,这才是最纯洁、最崇高的爱。孟子说“由仁义行,非行仁义”,行的是仁义却不觉得、不认为自己在行仁义,这才是真正的仁义。总之,以上所说就是大爱不爱、大仁不仁,或不仁之至乃大仁之至,如此说来,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被批判了多年的话,也可以重新理解了。“由之”是非自觉的,“知之”是自觉的,真情至性是非自觉的,一旦自觉就不是真情至性了。孔子的这句话包含着深刻的道德体验和审美体验。从教育观点看,更是至理名言。教育者不应以教育者自居,自觉到自己是在教育人,致使被教育者觉得是在受教育,因而伤害了被教育者的自尊。这样的教育一开始就失败了。教育者应出以爱心,以平等态度对人,不带有明确的教育者的自我意识,这样,被教育者才不会觉得是在受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其实质是对人的爱——这才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精义。
行文至此,我们有必要征引西方一些学问家们对这个问题的论述了。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说:“伟大的人物并不知道他的伟大……他之所以做了他所做的事,因为他非做不可。”《爱默生集》三联书店199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