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部分 (第2/5页)
第十三章 大话科举制,从汉开始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社会中,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出人头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能否顺利入仕。
所谓“学而优则仕”,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说的其实都是一回事。
那就是,一旦,能够顺利走上仕途,该有的一切自然都有,不该有的也会有。
换句话说,一旦拥有政治权力,连带着就有了社会地位、有了名声、有了荣誉、有了财富、有了女人、有了想要的一切
这种“官本位”思想,就像是基因一样,经过千年来的发展,深深的印在中国人的血脉中,即使一千多年后,仍然遗留的很重。
有人曾今开个玩笑,说,你是愿意当世界首富呢,还是愿意在中国当一个地级市的主要领导,答案不一而同,但选择后者的人却要多得多。
简而言之,在古代也好,现在也罢,政治决定一切领导决定未来
而自秦汉以来,传统的中国官员选拔制度基本上可以分归纳为三个发展阶段: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如今大唐的“科举制”。
当然我们并不能否认,科举制其实最开始是隋文帝创立,但形成制度却是隋炀帝,发展则是大唐及大唐以后。
而在宋、明、清则是发展的黄金时期,彻底的摧毁了以七宗五姓为代表的世家门阀,寒门士子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两汉选拔人才的方式其实是有很多种,并不仅仅是“察举制”,但最主要、最普遍实行的还是“察举”。
所谓察举,就是由地方官对当地的吏民进行考察,以品行为标准,以地方舆论为根据,把人才选拔出来,向中央朝廷举荐。
但事实上,因为被举者前途辉煌,所以高官豪族几乎垄断了举荐之权。
察举的科目繁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叫“孝廉”,例如结束西汉的王莽,和事实上结束东汉的董卓,头上顶的光环中可都有一个孝廉。
真是又孝又廉啊,有句话叫什么来着,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孝廉个屁。
而所谓孝廉,顾名思义,就是“孝子廉吏”。
之所以要以“孝”和“廉”为标准,是因为“孝悌”是为人子者最重要的品格,而“廉洁”则是为官者最重要的操守。
当然这也就是说说而已,天子家为权力骨肉相残的事,屡屡见之史册,不绝于耳,由此可见,当利益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亲情也就贬值了。
至于廉洁,好家伙,和��笊癜税僬琢桨滓�纳砑劭刹皇谴敌甑模�嗟庇诎艘诹降氖杖耄�值蒙洗笄宥��旯�也普�淖苁杖肓恕�
呜呼,何其壮哉,简直就是后世无数贪官污吏的偶像楷模,祖师爷啊
至于后世天朝的子民,更是对贪污**麻木到了极点,只要你能在贪污之余,还能办点实事,那就是好官了,你不会指望拆迁办主任廉洁奉公,不捞外快吧。
十几层新建大楼自然倾倒的新闻,屡屡不断,丢尽了天朝子民的脸,而那些洋鬼子们的楼可号称六十年日不落呢,而且人家也确实实实在在做到了。
至于汉书中,就直接睁着眼说瞎话了。
“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廉吏,民之表也。”
指望这玩意治国?
这就是中国人为什么发明不出收款机,因为他全靠人自身的思想觉悟。
人说五百年出一圣人,而事实上,也就是孔子算一个,孟子还是一个亚圣,后世的,也就一个明朝的王阳明了。
所以说古人很聪明,但聪明有余之时呢,也会稍稍单纯了点,说到底还是变了味的儒家害的。
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