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 (第3/5页)

上下两格——只见他双手抓住窗框的横档,吊起身子,一晃,就将自己整个儿晃进了房间。他在里头向我招招手,让我也“晃”进去,无奈,我也只好仿效他这样做了。

其实,这一抓一吊一晃,很费力气,也很危险,弄不好,会摔断背脊、大腿什么的,何况,张老师快70岁了,手脚笨拙,他这样做,太冒险了。但张老师却毫无担心,反而觉得很好玩,他见我也这样做了,很高兴,也很得意,乐得呵呵笑。他告诉我,这是他发明的最有效的锻炼身体的方法,退休之后,他一直坚持这样做。

那天,我与他交谈了什么,现在全忘了,但我俩进屋子、出屋子,均不是从房门走的,而分明是从窗户“晃”的,这情景我怎么也忘记不了。这确实太离谱,太刺激,太有意思了。的确,张老师的心态完全是一个顽童的心态啊!

难怪有人都在传说,他经常拉着小提琴,吱吱吱的发响,希望找到一位18岁的姑娘作伴侣。

其实,张老师要找一位18岁的姑娘作伴侣,这不是他的错,错的是他的心态。他认为自己永远年轻,而在他的心目中,世界永远充满了爱,充满了跟琴声一般美妙的欢乐。

前天,我给在芙蓉街的同学朱景福打电话,从他的口中得知,张老师在五年前(2000年10月8日)就病逝了,享年86岁。我为此感到震惊和惭愧。的确,这些年来,我糊里糊涂,不知到底忙些什么,竟把张老师给忘了!他病重期间,特别是在他弥留之际,我没有前去看望他,而在他西去天国时,我没有送别他,也没有向他道一声珍重,这太不应该了,太不近人情了!

我不知道张老师在临终时有没有想起我和夏胜天,但我可以肯定,假如那天我们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他一定会很高兴的。因为我和夏胜天都是他的同事,更是他的知音。夏胜天20多年前离开芙蓉中学,后来一直在萧山工作,我想,张老师病重期间,他恐怕跟我一样,一无所知,因而也就没有去看望张老师。这真教人慨叹啊!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芙蓉中学两题(4)

听说,多年以前,张老师的女儿曾千里迢迢从四川赶到芙蓉来看望张老师,可张老师态度漠然,说什么也不肯回四川老家看看。他临终时,我不知道他的四川亲戚,包括他的那位女儿,有没有赶到芙蓉来看望他,并最后与他告别。

张老师逝世后,他的书画和提琴不知道有没有保存下来,但愿它们没有同其他遗物一样,被一把火烧掉。

在芙蓉,张老师没有任何亲人,他客死芙蓉,埋葬在芙蓉,将永远地孤身自守了。然而,有个人会常常想起他,这个人叫倪蓉棣。

2005年7月27日于乐成马车河

。。

高滩背(1)

高滩背是芙蓉人引以骄傲的一方乐土。说到芙蓉的海,说到下海的事,说到下海的快乐,说到下海的种种故事,芙蓉人都不能不说到高滩背。完全可以这么说,一个不知道高滩背在哪里的人,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芙蓉人,而一个不熟悉高滩背情况的芙蓉人,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热爱芙蓉的人,至少不是一个地道的下海人。

——题记

每逢退潮,芙蓉东面的海平线上,总会渐渐地显露出一片湿漉漉的涂滩,这片涂滩面积约7平方公里,相当于芙蓉镇平原陆地的总面积,它叫高滩背。

高滩背呈坡形,西北高,东南低,日照充分,整年亮晃晃的,泛着暗绿色的光。它的东部、南部都连着清江,潮水上涨时,它慢慢地往西北方向收缩,“背”的面积越来越小,以至最后被淹没,而潮水下退时,它渐渐地往东南方向扩展,“背”的面积越来越大。其实,它扩展的方向,正是下海人前进的方向,而它收缩的方向,也恰恰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