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第2/5页)

惧”,“畏难裹足”;奉行“无事为福”、“多事不如少事”的宗旨;“因循”、“无能”,“敷衍了事”;以至“知情不报”、掌控信息、欺瞒上司,或“有意延搁公事”;僚属之间,“上下通同,逢迎挟制”,“上和下睦”,“官官相护”;甚至用它的“颟顸迟缓”及各种手段来抵制皇帝的“专制权力”,——乾隆皇帝为什么这么“恨”官僚?怎么会对官僚制度存有这样的“极深猜忌”?传统政府对“吏”很有警戒,不料对有品秩的“官员”也是如此,他们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这样“尖锐紧张”?这一切当然值得吾人深思。'23'

* * *

'1' 参见赵翼:《簷曝杂记》卷1:上初年,惟讷亲一人承旨。讷亲能强记,而不甚通文义,每传一旨,令汪由敦撰拟。国书则有舒赫德及大司马班第,蒙古文则有理藩院纳延泰。

'2' 参见白彬菊(Beatrice S·Bartlett):《君主和大臣:清代中期的军机处1723——1820》,洛杉矶,伯克利,1991,第276~278页;它显示出乾隆朝的军机处与雍正朝实有很大不同。

'3' 乾隆六年五月庚寅谕,《高宗实录》卷143。

'4' 据刘心武考佚,弘皙一党在乾隆初年颇有活动,甚至在乾隆四年曾打算刺杀皇上,参见《刘心武揭密<红楼梦 >》,东方出版社,2005。当然,安在他们身上的罪名也未必就是朝廷公布的那些,而另一方面,若按时下的观点,所有这些“考证”都是无法“证实”的。

'5' 乾隆二十三年十二月癸丑谕,《高宗实录》卷576。

'6' 乾隆五年四月谕。

'7' 《御制诗四集》卷59,《怀旧诗·五词臣·张照》,乾隆四十四年。

'8' 参见《啸亭杂录》卷6《张文和之才》,据昭槤云:“当时,颇讥其袒比同乡,诛锄异己,屡为言官所劾,然其才干实出于众”云云。

'9' 《啸亭杂录》卷一《不喜朋党》:胡阁学中藻为西林得意士,性多狂悖,一张党为寇仇,语多讥刺。上正其罪诛之。盖深恶党援,非以语言文字责也。

'10' 以上参见刘风云:《乾纲独断》,《乾隆皇帝全传》,学苑出版社,1994。

'11' 乾隆六年七月辛未谕。

'12' 不过“惟织造、关差、盐差等官进贡物件,向系动用公项制买,以备赏赐之用,与百姓无涉,不在禁例”。

'13' 《高宗实录》卷138,乾隆六年三月癸酉谕;随后不久,山西复题参知府知州五员。

'14' 乾隆十四年九月壬申谕。

'15' 以上参见白新良:《乾隆皇帝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页77…83。

'16' 《啸亭杂录》卷1《不喜朋党》;《水窗春呓》卷下《部吏口才》:彼时不论君子小人,在上在下,皆有才略智术,故办事如火如荼光焰万丈耳。国家全盛,此则关乎气运也;又见其《古人干练》条。

'17' 雍正十三年九月壬申谕。

'18' 乾隆十三年八月甲子谕。

'19' 乾隆九年三月谕。

'20' 乾隆九年五月谕庚子谕。

'21' 乾隆十三年七月辛丑谕。

'22' 乾隆九年七月庚子谕。

'23' 参见高王凌“叫魂案之前因后果”,《政府作用和角色问题的历史考察》,海洋出版社,北京,2002。

16。民玩

乾隆初年,随着国家赈济活动的大幅度增加,民众“闹事”也增加了。它形成了一个“风潮”,主要发生于乾隆初年,特别是乾隆六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