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部分 (第3/4页)

出。西凉经过前番的激战,损失不可谓不小,在人、财、物方面都有所减少,可以说百废俱兴,张既接管的是一个烂摊子,他要从新理顺一下西凉的事物。

张既首先从整顿吏治方面入手。在西凉凉州是第一大郡除此之外还有金城、敦煌、张掖、西平、西海、酒泉等六郡,一共七个大郡,作为郡守执掌一方握有军政大权,同样是地方大员乃是实权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的任用得失直接关乎大局的稳定和发展,张既作为冯翊太守出身深知这郡守之职的重要性,作为郡守治下不乏人口还领导众多县令,责任重大,而要在治下干出一番成绩就必须首先打造一支精干的领导队伍,以便开展工作,这支队伍必须可靠对自己效忠还要有能力。唯有确立了这支队伍方才在治下干出一番事业,这就是一个团队。

张既之前担任冯翊郡守能干出那么大的业绩,将政绩搞成三辅第一,除了他制定的政策措施得力外,两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用人得当任人唯贤,担任冯翊郡守的那些年。张既提拔了大量人才而且将他们充实到了领导岗位,当然提拔最多的都是县令,县令的官职虽低然却是当地的一把手,权力不容小觑,如果他们有能力将一个县治理好了。所有的县的政务搞上去了那整个郡的政务也就上去了,如果一个县都出了问题那必然会掣肘整个郡的发展,这也是常说的水桶原理,担任了这么多年大郡太守的张既在人事方面自然要谨慎,这次他来到西凉,来到这个陌生的地界担任一把手,虽然关羽给自己配备了左膀右臂,但张既要干出一番事业手上仍然亟需一批人才,不过张既在上任伊始就跟关羽提出了这个问题,他向关羽建议要从之前的冯翊带过一批人跟着他一起来到西凉,也就是说张既从冯翊搬兵跟随他一起来到西凉,这也是张既担当了一把手来到西凉跟关羽讲的条件,起初关羽有些不同意,如果那些人都被他带走了,冯翊岂不是要空虚?不过还是拧不过张既几次三番的要求,后来关羽干脆同意了他的请求。

张既从冯翊带来了几个“心腹爱将”,而这几个人也都是他的得力干将,但一反常态张既所带的这几个人并非他身边之人更不是辅佐他的官吏而是清一色的县令,也就是他带着几个县令来到了西凉,其实张既没有带身边之人而是带着这些人来到西凉,有他的想法,来到西凉担当大任,要按照关羽的嘱托干出一番成绩,张既不缺伺候他的人也有了辅佐之人,他唯一缺乏的就是那些地方上的“一把手”,他要将自己带过来的这些干将全部充实到各郡,让他们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历练就像自己一样。。。。。。。。。。。。。。。。。。。。。。。。。。。。。。。。。。。。。。。。。。。

经过一番认真调研和精心谋划,西凉的人事变动悄然拉开序幕,俗话说“哪的兵哪的将”为官者对于自己的亲信最为欣赏和信任,尤其是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任职,来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担当,更需要一批亲信辅佐,这样方能有利于开展工作,张既决定将自己带来的这批人提拔到各郡担当一把手,当然这样做需要做好其他在任者的安置,张既通过调研发现西凉治下的七个郡,唯有两个郡的郡守让他看的过去,其余驻郡的太守不是年迈就是能力低下要不就是疾病缠身,只有两个郡的太守能说得过去,这样一来就空出了五个位置,而他带过来的县令只有四人这样还需另谋一个人选。

张既经过认真研究决定让杨秋担任凉州太守,他认为杨秋担任这个角色再适合不过了。杨秋有过领兵打仗治军的经验,追随马腾担当副将,在领导军事上不含糊,杨秋对于西凉的情况也比较熟悉。对于凉州的事务也比较在行,属于本地产生的官员,熟悉本地的事务,再一个就是将杨秋提拔到这个岗位有安抚他的味道,杨秋追随马腾投诚关羽结果没有随马腾回洛阳而是继续留在西凉,担当张辽的副将,心中多有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