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部分 (第3/4页)

今次也不例外,认真审读了这些史料文章之后,终于看向了后半部分。令他惊奇地是后面连载的竟然不再是沈欢等人正在完善的拼音读法了,换来的内容更令人吃惊与疑惑:水灾防范措施!

看着这几个突兀大大字。司马光脑袋愣了半刻。想不出个所以然来。“水灾”?这是一个很遥远也很敏感的词汇,司马光的心倏地紧了一下。再一看作者,署名竟然是他刚才还在赞叹的学生沈欢。

“子贤到底在做什么?”这是司马光这一刻的想法,好好的拼音不发表,怎么转而谈什么水灾了?再转念想起沈欢这些年的作为,多为谨慎,处处小心,所做之事也不无深意,似乎不是一个莽撞之人,今次又要发表什么新鲜地事物了?

司马光赶紧把内容阅读了一遍,之后更疑惑了,确切地说,沈欢这次地文章,并没有体现什么深意出来,更没有所谓的儒家教化功能,至少比之前的拼音要差了好几个档次。

难道说拼音创制完成了?司马光才一疑问,就否定了这个想法,《文艺》杂志不过发表了四期,每期只有一两千的汉字给标注了拼音而已,四期下来,也不过数千,离总体汉字数量还差得远,万万没有完成的可能。至于是不是标注的脚步跟不上来,这个说法应该也不能成立,对于拼音的作用,朝廷看在眼里,也关注在心上。自打拼音创制以来,朝廷对于这项工程地关心不可谓不大,在财力物力方面都给予了支持,以沈欢为首,欧阳发、司马康为辅,成立了一个小组,另外在馆阁之士里拨了好些有成就之人参与,汉字标注拼音一事一直都在进行,每日都有上百个字确立读法,半月下来也足够应付杂志地刊行了。

这些都是他的儿子司马康提过地,最近也没有听说有什么困难,是什么原因让沈欢在杂志上换了内容呢?以司马光对沈欢的了解,心里隐隐觉得此事非同寻常。怀着疑惑的心情,又把那些内容给仔细看了几次,终于发现了一些非比寻常的东西来。

俗话说水火无情,小的还好说,若是大至一城一地,那就是要酿成大祸了。自汉代以来,天人感应一直是统治阶层的正统说法。不少人把这些天灾**与朝廷作为联系起来,这已经不能简单地以术士之流的说法敷衍过去了,高贵与尊贵如枢密使富弼,正是操此说的领头人物,他的天命之说,也颇有市场,着实令官家等人烦恼不已。不过这是上千年遗留下来的观点,又符合了统治需要,因此大家也不好说什么。司马光如今是开封知府,作为一地长官,当然也担心这些民生大事。这也是刚才一看到“水灾”二字就紧张的原因之一。

在这些文章里,沈欢没有着重谈什么天命与**,更多是列举了大水来前城里之人该如何防范的措施,另外还有大水来时该如何应对的条文。总得来说,某些措施是比较新奇的,至少有些措施是司马光一辈子也没有听说过的东西。比如杂志里直接有一例是这样问的:对溺水无呼吸者怎么救治?

无呼吸还能救治?这是司马光对于这一问题的第一想法,怀着疑惑与激动的心情看了下去,沈欢的回答也很令他迷惑,首先他就溺水是什么一回事做了解释。其中很多名词让司马光不解,这一次沈欢对于水灾防范花了不少篇幅,至少此期杂志大半版面都是这些内容:

“溺水是由于大量的水经过口鼻灌入肺部及消化道内,使口腔和鼻腔被水充满,氧气不能进入;同时,因冷水或吸水的刺激而引起反射性咽喉痉挛,而发生窒息。如不及时抢救,患者会因缺氧而死亡,症状的轻重与溺水持续时间长短及溺水量有关。”

这些解答看得司马光云里雾里,差点脑昏眼花,特别是什么消化道什么氧气,一看就令人傻眼,心里不禁又佩服沈欢这个学生了,难道他总是能人所不能?继续看下去就是一些令司马光震惊的解救措施了,沈欢美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