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2/5页)
这话不知怎么三传二传传到了何进耳朵里,性命悠关,一家老小荣辱富贵就在一念间。于是何进逼宫,杀死蹇硕。
既然自己的外甥当上了皇上,何太后和董太后怎么又会起冲突了呢?
原来是董太后不甘心失败,封儿子协为陈留王,自己垂帘听政。
垂帘听政,看着眼熟悉吧。
何太后见董太后听政专权,于是请董太后过来喝酒,席间准备“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看着也眼熟吧。
这招在董太后这里却是不灵。
不过,“杯酒释兵权”这招后来却被宋太祖赵劻印学去了。
特别说下,历代开国皇帝中,好象除了宋皇帝靠喝酒罢了众功臣兵权未动干戈外,其余无一例外,好象都是重新洗的牌,洗牌的背后就是血腥和屠戮。
常言道“一山不能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如今这两个皇后,两个妇道人家为了立诸,更是水火不相容,宫内岂能不乱。
何进手握兵权,如何肯让妹妹吃亏,于是逼死了董后。
十常侍见董后没了,用重金贿赂“何进弟并其母舞阳君”,重新得宠。
袁绍,官渡之战的主角。被以少胜多而写进历史史册的袁绍,在初中教科书中充当反面教材的袁绍,现任司隶校尉一职,他力主杀掉十常侍。
何进在最关键的时刻柔豫了,拿不定主意了。于是进宫问妹妹何太后,回来后告诉袁绍“太后不允,如之奈何。”
袁绍便说“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云云。
于是,大将军何进招董卓进京。
于是,朝纲从此混乱。
说来说去你看没看明白我是不知道,反正有点绕。
说来说去,实际上就是一个谁当家,谁执政,谁说了算,谁是掌门人的问题。
可问题的实质却不是这个问题。
问题是什么?
问题就是一句话。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君。”
蹇硕欲杀何进,却反被何进所杀。
何进欲杀十常侍,却又被十常侍所杀。
看到这里真的很奇怪。立皇子,上事关国家大体,下关忽个人安危。怎么天大的事情,消息象长了腿一样,总能传到不该传的人的耳朵里呢?
就好象是一个村子里的寡妇,今天偷了人,明天全城人民都知道一样。国家大事尤如张家长李家短一样,被几个快嘴女人说来倒去。
我不杀人,人必杀我。
既然如此,我先杀你。
军国大事,尤如儿戏。
事无玄秘,焉能不败。
一群草包,死了活该。
第五章 董卓叱丁原
“帝非帝,王非王,王乘万骑走北邙。”
小小儿童,居然比街上摆摊算卦的还要准,看来算命的都要失业了。
说是童谣,倒不如说是民谣。
奇怪的是,民谣往往要在事情发生之前就传开了,而且每传必中。看来,民谣可能是一种民间哲学,它的产生也代表了某种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吧。
民谣,民心,人间最底层呐喊出来的声音。
董卓,“前将军,鳌乡侯”。
看到这个称呼就想乐,什么侯不好,非弄个鳌乡侯,听名字就没多大出息。瞧瞧人家,吕温侯,寿亭侯,哪个不比这个气派。
董卓体形“胖大”,还真是人如其名。
董卓来了,何进何大将军却挥一挥衣袖,悄悄的走了,不曾带走一片云彩。
挥一挥衣袖,是“宫门尽闭”,撸胳肢挽袖子想翻墙跳出去,却没成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