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3/4页)

为人称诵。”

李先知继续接着往下说:“张老师所言极是,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栎,美若娇姬。因而,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不知是李先知和张敏之的一番高论勾起了何伟力的情趣呢,还是其他啥原因,何伟力顿时雅兴大发,他随之侃侃而谈:“我赞成你二人所言,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既然对亡妻如此情深,这里为什么却说‘半缘修道半缘仙’呢?白居易在《和答诗十首》中称赞元稹‘身委《逍遥游》,心付《头陀经》’,说明元稹是尊佛奉道的,我们也可以把这里的‘修道’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半缘修道’和‘半缘仙’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半缘修道’更觉含义深沉。”

何伟力的发言,令众人叹服。一个个都向他投去敬佩的目光。

停了片刻,何伟力说:“胡老板,王总工程师,东墙的条幅改成这一首,怎么样?”

胡江河说:“我这个大老粗,砌个砖拌个砂浆还行,这方面就是歪的了。王总,何市长是在问你呢!”

王华说:“何市长不愧是中文系的高材生,文学功底之深厚,实在是令人佩服。李教授、邱馆长和张馆员的高见,也使我们耳目一新,我们马上改过来。”

文化馆馆长邱裼铁捋了捋他那几根稀疏的白发,慢条斯理地说道:“其实,元稹的《菊花》一诗,也是在通州写成,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一首咏菊诗则别出心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它的原诗是这样的——”他故意拖长声音,然后象唱帖一样念道: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对,对,对,邱师说到点子上了,诗人正是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邱裼铁话音一落,文化局长边怀山摘下近视眼镜,用绒布轻轻地擦拭着,同样慢吞吞地说道。

“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有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写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丛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一样。秋丛,就是丛丛的秋菊,对吧,李院长?”听了边怀山对邱锡铁的恭维,何伟力接过话题说道,而且出口不凡。

“说得非常正确,这真是绝妙的咏菊论,不得不让我们生出这样的感慨:何市长从政真是文化界的一大损失啊!”

众人都感到很惊异,急忙回头看是谁在说这话。

众人回头一看,原来说话的是市志办主任、文史研究员倪文凯。只见颇有老态的倪文凯双手撑在桌子上,慢条斯理地说,“东晋陶渊明独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园盛开的景色更不难想象。”

邱裼铁接着说:“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