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4/4页)
人陶醉?因此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那么,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爱菊呢?”何伟力问道。
“何市长这是明知故问,老朽宁愿班门弄斧。这首诗的三、四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就说明了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凋尽,便无花可赏了,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最后凋谢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使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特殊的爱菊之情,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这种坚贞的品格,正是诗人所赞美并一生坚守的。”
“这首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邱师,你说对吧?”何伟力问道。
邱裼铁习惯地捋了捋稀疏的白发,“是的,此诗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以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过渡,笔锋一顿,跌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老胡、王华,应该把这首诗安排进主馆。”何伟力说:“下一站是念红馆吧,我们把时间抓紧点儿。”
第十一章、雅乎?俗乎?共赏乎?
往东的路直接通过悬崖上的仿古栈道,据说,在设计这段栈道之前,胡江河亲自带着王华等一干人马到岳阁、岭中一带考察,参观古栈道,从古代文化中吸取营养,才最终有了这份灵感。过了栈道之后,来到神仙洞。这神仙洞洞口高三丈,阔五丈,深二十五丈。过去躲匪患、当地老百姓称躲棒老二时,曾经容纳过三百人,据内行人士说,此洞是因为石灰岩裂隙遇水溶解,千百万年才形成的。按照地质学家的叫法,就是一“卡斯特”地貌。
岩洞的左前方立石碑一块,“神仙好吃洞”五个楷体大字镌刻在碑面上。在岩洞右前方的平台上建一八角亭子,红柱黄瓦,雕檐画角,前檐挂一牌匾,黑色匾底上金黄的繁体魏碑“圣贤愁”三个大字格外醒目。八角亭正中是一张八仙桌,桌上刻有中国象棋棋盘和未完残局,八根亭柱之间木质靠椅相连,供游人小憩。
在岩洞与亭子之间的显眼位置上,立着黑色花岗岩石碑,碑高九尺,宽四尺九寸,喻“久吃、吃久”之意。深红色颜楷碑文,古朴神奇,碑文诙谐。全文如下:
圣贤愁神仙好吃洞碑记
民以食为天,神以风为先。相传神仙洞外有一好吃嘴儿,孤身一人,四处流浪。十家宴请,九家有他。剩下一家他未去,因其酒足饭饱要瞌睡。吃饱了喝足了,嘴角一抹道谢了,从不破费。乡人无奈,焚香祷神,神派张果老和吕洞宾来收拾他。张果老左手一指,造就神仙好吃洞,吕洞宾右手一指,立就圣贤愁八角亭。二仙略施法术,肉香酒香味从神仙洞向外弥漫,好吃嘴儿闻香而馋,攀藤附葛来到洞口,见二白发老者在亭中弈棋,桌上摆着一壶美酒,醇香扑鼻。二仙知他已到,故作惘闻。好吃嘴儿主动上前殷勤,张果老说:“客人来得正好,可惜有酒无菜。”吕洞宾说:“谁说无菜?我们主宾三人各出一样不就有了吗?”张果老说:“那客人同意么?”好吃嘴说:“只要你们出我就出。”吕洞宾说:“要我们自己身上的东西哟!”好吃嘴说:“一视同仁。”张果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