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第4/4页)

万道,仿佛有无数尊佛在金光中显现。他屏息静气,顿时感到耳边鼓瑟声起,金钟齐鸣,‘佛……佛……’乐僔立即顶礼膜拜,他深深感到这是佛对他的启示。他抽出戒刀,一刀将手臂砍断,立下誓言,无论碰到多少艰难困苦,也要在这里开凿石窟,兴造佛像。”《敦煌的女儿》载于《光明日报》1984年1月3日。这当然也是宗教圣徒的幻觉。

英国现代派作家劳伦斯的代表作《骑马出走的女人》中的主角,由于对现代文明的失望和厌倦,她就狂热地向往大自然和古老的宗教崇拜。在一次献身前的宗教迷狂中,她经历到一种灵魂飞升的喜悦。当此之时,她忽然觉得:

她的感官便被释放出去,进入一种高亢、神秘的敏锐状态,产生一种她仿佛美妙地扩散出去,与万物和谐地合为一体的感觉。到了后来,这便成为她惟一真正的意识状态了。这是一种渗入万物的更加崇高的——美与和谐之中的绝妙的感觉。在这种状态中,她真的听到了空中巨大的星球的声音。她透过她的房门,能够看到这些星星。她听见它们在移动中银光闪闪地说话。那番话完全是说给宇宙听的。

这段描写,完全符合神秘体验的心理状态,绝不是作家的凭空想象。

艺术创作是强烈的感情活动,就这一点而言,它与以上所讲的各种因情成幻的情况如果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在艺术创作中,幻觉的出现更为普遍和经常。真正的艺术家无不真诚地相信他所虚构的一切,并进而产生种种幻象,这一点我们前面已经谈过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6 幻觉与内驱力或期望、定势及心理场(1)

关于幻觉这种变态心理现象,有些心理学家用内驱力来解释。所谓内驱力是指未经意识到的一种发自本能的情绪力量。诸如饥思食、渴思饮、渴望钟情、愤怒和吃惊。据研究,几乎所有各种动物的行为,以及相当大部分的人类行为,都可被认为是内驱力控制的行为。我们往往不意识,为什么我们偏偏会这样做,这种不知不觉,具有许多形式。幻觉便是其中之一,“例如有人忽念及狐而全力专注之,遂自如狐感。再起狐之态貌声音等而拟之。”又,“例如父母死而慕之甚切,则所见现父母之貌。或怖蛇者无蛇处见蛇,怖虫者无虫处见虫。”《妖怪学讲义》第180页。皆是。再如:“正在等候女友约会的人,可能跑到一个陌生人面前,把她当成他所期待的人。他不了解,由于他的渴望,使一个陌生人变成他所期待的人。他却以为是他的视力不好而受窘。这里,内驱力使知觉起了变化,发生了错觉。”其中也有幻觉成分。“一个儿童在一个陌生的房间里醒来,惊慌哭泣,确信他看见一只老虎,不知道那是因为他自己害怕而产生出来的老虎,一开电灯,老虎便消失了。这里,内驱力产生了幻觉。”《生理心理学》第318页。那种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等错、幻觉也属此类。

人在饥饿时也会产生错觉和幻觉。据心理学研究,当饥饿时,你正要读一本书,会将单词streak(纹理)当成steak(牛排),flood(洪水)误读为food(食物)。有的心理学家研究饥饿对于模棱两可的图形知觉所起的影响。被试者是十名儿童,在饭前和饭后将图形呈现给他们。当问他们图形像是什么时,作出图形与食物有关的东西相像的回答者,饥饿的儿童为饱食的儿童两倍。研究者认为,随着饥饿的增强,受试者将更有可能把模棱两可的图画当成与食物有关的东西。详见《感觉世界》第240页。由此令人想起,卓别林的《淘金记》中困在雪山上的那个饥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