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4/5页)
度量但可以表达;幸福不能改造自然但可以创造和谐世界。
王冠军认为,幸福是一种主观的、非物质的感觉。
杨黎明认为,幸福是对生活的感受,是个人愿望实现的满足。
翟勇认为,幸福是一种感受,受客观世界影响,幸福是追求幸福的过程。
人们对幸福的定义不同,首先是因为人们具有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收入水平,不同的人想得到的幸福不一样。
有人提出了最低的幸福标准:监狱里的犯人没有我们家的成员,医院里的病人没有我们家的成员,身体健康,吃得饱,穿得暖,睡得着。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样的幸福很容易实现,但对于有些人,却很难实现。
有人说,幸福不是我想得到的比较多,而是我想得到的比较少。这把幸福与欲望联系了起来,并且成了一个相对的概念。
还有人说,幸福就是按照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生活,只要这种方式不伤害他人。这种说法意味着幸福有外部性,要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果你追求幸福使别人变得痛苦,这就离开了帕累托最优状态。
也有人说,幸福就是个人愿望得到满足。饿了有饭吃就是幸福;累了能休息就是幸福;孤独了有人陪伴就是幸福;工资涨了是幸福;住的小房子换成了大房子更是幸福。按照这种理解,随着愿望不断得到满足,幸福感会越来越强烈。那么,愿望满足以后还会幸福吗?幸福的边际效应是否会发生突降?一个愿望的实现会使你幸福多久?今天感到很幸福的事情,明天就会感到一般幸福,后天可能就成为常态了。变为常态还幸福吗?只有变化才能带来幸福吗?引起幸福的愿望会不断升级吗?
还有人认为,比别人好一些,就是幸福。不管是哪一方面,只要主观上认为自己比别人好,就会幸福。这也许可以归纳为心理愿望定理,就是要比别人好一些,否则就不幸福。这种观点反映了人的幸福感是在与一个参照系进行比较中获得的。
贫困的学生因凑足了学费而幸福;乞丐因饱足一顿而幸福;庄稼汉因久旱逢甘露而幸福;久病的人因康复而幸福;热恋中的女孩因得到男友送的玫瑰而幸福;含辛茹苦的父母因子女平安孝顺而幸福……类似的幸福我们可列出几页纸。那么,我们会再向深处问,不愁学费的学生幸福吗?吃饱饭的人幸福吗?健康的人幸福吗?这些说法表明,幸福具有相对性,是在与以前不幸福的状态,或与不幸福的人进行比较而感知和体验到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序二(3)
似乎我们不可能把幸福的内容一一列出来。因为每个人在不同的生存条件下和不同的环境中(例如不同的家庭)生活,其愿望是不同的,即使处于完全相同的生存环境下的不同个体,也会因其内在精神诉求不同而存在不同的愿望,因而,他们的幸福感会有相当大的差异。所以,幸福是人类个体对生活环境和条件的主观满足感。满足的人会幸福,不满足的人就会不幸福。外界条件的变化很难长期改变人们的幸福感。因为幸福感是随着外界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的。
二?关于幸福的影响因素及其核算
自古以来,幸福不仅是人生的追求,而且也是社会政策的追求。对幸福的追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把人民幸福作为社会政策的目标,是想通过政策干预,改善影响人们幸福的因素,以便使人们增强幸福感。这就暗含了一个假设,即影响人们幸福的因素是可知的,对不同的个体具有普适性,至少有一部分因素是如此,因此,改变这些因素,会从外部增强人们的幸福感。
但是,前面对幸福的各种定义告诉我们,影响人们幸福感的主要是人们内在的心理欲望,而且这种欲望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并且在个体之间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