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4/5页)
,无不屈服。
在这次茅山大会上,姒禹封赏了有功的大臣和诸侯,惩罚了有罪的官吏。此后人们便把茅山(又作苗山)改称会稽山。
帝禹十年(庚子,前2061)秋八月,“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史记,夏本纪》)终年百岁(《通鉴外纪》)。
有人也许会问,虞舜南巡是在姒禹的逼迫下不得不去,可是姒禹百岁高龄,为什么还要东巡狩呢?难道也有人逼迫他吗?
原来,姒禹在治水期间,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对神州大地了如指掌。他在治水的同时,也为自己百年之后选择好了长眠之所,那就是美丽的江南水乡。
姒禹百岁的这年夏天,他忽然感觉到自己身子不爽,意识到自己阳寿将尽,应该抓紧提前安排自己的后事。于是他决定趁着自己现在还没有病倒,要亲自前往会稽山寻找合适的墓地。他旋即于这年秋天率领部分大臣东巡狩,由于旅途劳顿,行至会稽山时,突发急病而死。
他死后,他的后人遵照他的遗愿将他葬在了会稽山。
姒禹死后,伯益以为天下从此就是自己的了,便大张旗鼓地在帝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市告城镇)即位称王,坐上了天子之位。
姒启闻讯十分恼怒,心想,天下是我父亲打下的,王位应该由我来继承,你伯益不过是一个摇唇鼓舌的说客,有什么资格当一国之君!于是,便以为父吊丧为名,率军队赶奔帝都,要与伯益争夺王位。
正是:
盗世欺名留隐患,
禹王死后天下乱;
枭雄姒启大兴兵,
黎民百姓遭涂炭。
第十一章 夺王位姒启兴兵
伯益可不是普普通通的摇唇鼓舌之辈,他也是出身于贵族世家一个大人物。
相传伯益为少昊氏后裔,史书上又称他为益、柏益、伯翳、化益、大费。
伯益天生奇才,少年时代便善于调训鸟兽,懂得鸟兽之语。他能独自在山中与鸟兽一起玩耍,而不为鸟兽所伤。大禹治水时,他积极参与治水,并多次立功。虞舜政权时,他入朝为官,被舜帝任命为执掌山泽之虞官。因他当年协助姒禹治水有功,赐姓为赢,封于费(今山东临沂市费县西北),故又称费侯。他是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的先祖,历史上著名的秦始皇和赵武灵王都是他的后人。
伯益在朝为官,柔韧有余,锋芒不足,是个十足的老好人。
姒禹称帝以后,最初立皋陶为帝位继承人,可是不到一年皋陶就死了。姒禹便征求群臣的意见,让他们推举新的帝位继承人。于是,群臣都异口同声地推荐伯益。
姒禹本意是要传位给儿子姒启,但儿子的人缘不好,人气不旺,推荐票寥寥无几,他也无可奈何。虽然伯益的支持率很高,但姒禹并不想传位给他。姒禹觉得伯益虽然有大贤之名,但他处事因循守旧,没有大刀阔斧的改革气概,根本不适合作君王。只是群臣都一致拥护他,姒禹又不好驳了大家的面子,只好勉强答应立他为帝位继承人。不过,他暗中却把朝中的军政大权交给了儿子姒启,其用意是可想而知的。
庚子年(前2061年)秋八月,姒禹在东巡狩时突发疾病,救治无效,驾崩于会稽。
消息传到帝都阳城,满朝皆惊,哭声一片。
当时总揽朝政负责监国的伯益闻讯后,立刻组织满朝文武官员商议为禹王治丧。伯益一面派遣朝廷的重臣组成治丧委员会,与夏后氏的直系子孙一起赶奔会稽山,为禹王举行丧礼;一面使人在殿外设立灵堂,让朝中官员和城中百姓都轮流前往灵堂拜祭。
这时朝中那些拥护伯益称王的人纷纷向伯益建议,说国中不可一日无主,您既然是先王指定的帝位继承人,就应该及早即位,以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