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3/5页)
鉴外纪》载:“古有醴酪,禹时仪狄作酒”,可见中国的酒文化最少也有五千年历史了。
这一年,夏王朝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施行了历法,称作夏历。史书上记载:姒禹“颁夏时于邦国”(《今本竹书纪年》)。这是我国古代历法之一,简称夏历,又称阴历、农历、旧历,实际是一种阴阳历。史称夏历为夏小正。夏历以寅月为岁首,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月,以十二月或十三月为一年。月分大尽和小尽,大尽每月三十天,小尽每月二十九天。每年所差时间用置闰法调整。夏历的置闰法是:三年一闰,五年二闰,十九年七闰。
姒禹正式称王时,已经年过九十,按前朝旧制,他即位后必须确定下一届的天子继承人。
他的儿子姒启此时已经六十多岁,姒禹心中早就打好了算盘,准备将来把王位传给儿子。他认为天下的基业是他辛苦一生创下的,为什么不可以交给儿子,而非要交给别人呢?但他又想在天下人面前留下个贤君的美名,不想让后人说自己的不是,于是便玩了一个花招,选择了当时很有名气的贤臣皋陶,在朝廷上宣布立皋陶为王位继承人。
此时皋陶已经年过百岁,比姒禹还大十几岁。姒禹的用心所在,明眼人一看就明白。
果然第二年春天,年过百岁的皋陶突然得了重病,来不及坐上天子的宝座便病死于家中了。姒禹只好重新物色接班人。
经过仔细斟酌,姒禹又推举伯益为帝位继承人。伯益观念上因循守旧,做事情瞻前顾后,没有主见,姒禹内心里并不喜欢他。但他在朝中人缘好,许多大臣都认为他是贤臣。没办法,他只好尊重大家的意见,推举了伯益。
但是,在确立伯益为接班人的同时,他却把国家的军政大权交给了儿子姒启。他让姒启率国家的常备军驻扎在安邑(今山西运城市夏县西北)练兵,并把朝中一些精明强干的大臣派到姒启身边去辅佐他。因为他知道,他的儿子姒启和他不同,姒启可不在乎什么名声,他相信将来他死后,儿子姒启一定会夺回王位,让夏后氏的江山社稷世代延续下去。
帝禹五年(乙未,前2066)秋天,姒禹率众往南方巡狩,在涂山(即当涂山,今安徽蚌埠市怀远县东南)大会诸侯。
此次南巡途中,姒禹与大臣和护卫们乘船渡江,船行驶至江心时,忽然看见有两条黄龙用背部把一条大船托了起来。船上的人都惊恐万状,感觉是末日来临了。姒禹却从容镇定,笑着对身边的人道:“我受命于天,竭尽自己的能力为天下人造福,生是人的本性;死也是命中注定,对龙又有什么可怕的呢!”奇怪的是,那两条黄龙听了他的话,既没兴风,也没做浪,便都摇头摆尾地离去了。
同年,“禹以历山之金铸币”(《通鉴外纪》)。铸币就是铸造货币,姒禹下令把从历山(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南雷首山)开采的铜铸造成货币,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铸币记录。说明当时我国的商业已经普遍存在,夏王朝的商品经济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因为在此之前的数千年,虽然也存在着商品交换,但都是以物易物,互通有无,并没有代替商品的货币。后来人们觉得用商品直接交换太费力气,便用贵重的小商品(如金、银、珠宝、玉石等)作抵押交换大的物品,逐渐就发展成了货币。在夏王朝以前,各部落之间的货币多种多样,而且只是在本部落内部使用。夏王朝首次统一铸币,在全国流通,从而促进了远古时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帝禹八年(戊戌,前2063)春,姒禹往江南巡狩,大会诸侯于茅山(今浙江绍兴市境内会稽山)。姒禹执政期间,执法严明,有令必行。这次茅山大会时,因为防风氏(古部落族名,在今浙江湖州市德清县一带)的首领到会迟些,姒禹认为他不遵守约定时间,藐视君王,当场就下令将他处死,吓得其它诸侯心惊胆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