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3/5页)

中国人都在关心中国往何处去。当时思秋在永乐瓯海中学初中一年级读书,十二个同学成立了“骆驼小组”,那位潘立新,学习优秀,思想活跃,有胆有谋,当了组长;思秋热情肯干、为人善良正直,是副组长。小组每天放学以后,在紫微山,谈论怎么救国,大家对执政的国民党彻底地失望,大骂蒋介石,怀念国父孙中山,小孩想出许多稀奇古怪的方法去拯救水深火热的中国……现在潘立新为永乐、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作出这么大的贡献。,真的实践了他小时候爱国救国的夙愿。

思秋为永乐人而骄傲,更为自己这位同学骄傲。他们原来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一个人的能量是很大的,潘立新不是神,却给了成千上万人以温饱,做了神所做不到的业绩;而她却在国家危难的时刻逃离了,反而求诸神灵恩赐。与之相比,自己显得多么渺小和自私,难怪她这么多年总躲在大洋彼岸不愿回国,不愿回永乐,就是怕触到自己心底碌碌无为的痛吧。五十年前,她和潘立新一样,也是一个充满朝气、雄心勃勃的爱国青年啊。

2

一九五○年九月,思秋随部队文工团到了永乐,住在西门九山湖畔一个海神庙里,这儿离思秋原来的母校瓯海中学很近,远远可以看见学校门口的八角亭。这座海神庙早已搬掉了菩萨变成了兵营,过去日本兵驻扎过,国民党兵也驻扎过。解放前夕,国民党招不到兵,到处抓壮丁,可是抓来了逃跑的很多,听同学说那次抓了不少壮丁关在海神庙,国民党部队怕他们逃跑,脱光他们的衣服,可是也有的光着身子跑出来的,吓得女同学上学都不敢从海神庙前面走。现在文工团就住在这个破庙里。

文工团刚到一个地方,谁都不准请假外出,思秋有点着急,这么动荡的岁月,从杭州学校直接到了部队,这么大的变化,家里都不知道她怎么样,总得通知一声亲人见见面才好啊。可部队就是部队。

这天傍晚,思秋和杨静在九山湖边散步,突然发现姐姐思春和保姆梅嫂的儿子司马雄迎面走来。

思秋一下子冲过去:“大姐,你怎么来了?”她高兴地抱住大姐跳起来。

“我还以为见不到你了。”思春激动得竟流下眼泪。

“怎么会呢?”

“你,你问问司马哥。”

是啊,司马雄那年随着载货的木帆船在海上漂了十来天才到了上海,又搭车去了杭州,看见学校里老师同学都散光了,只留下一个看大门的老头。司马雄在附近到处打听思秋,一点头绪都没有,眼看货船返航的时间到了,他只好回永乐。杭州找不着人,家里更着急了,每天都在想办法打听她的下落。惶惶然过了三个月,才收到思秋从部队发来的信,知道她还活着。

“到了永乐,还不知道回家一趟,一年多了,爸爸天天盼你回来,梅嫂不知道掉了多少眼泪。”

“姐,这是部队,哪能想回家就回家。部队作息时间有严格规定,该起床就起床,该吃饭的时候吃饭,晚饭后是运动、散步、谈心的时间,谁要留在房间里,也必须请假。你们等一等,我跟班长请个假,我们回宿舍去。”

路上,思春一直打量妹妹:“穿上军装好像长大了,还胖了一点呢。”

思秋问姐姐:“你俩的事怎么样了?爸爸现在没有工作,在家正好管着你们了。”说着,跟司马雄挤挤眼,思春只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回到庙里,夕阳西下,天光已经有些暗淡了。思秋三人走进大厢房,只见地上铺一片稻草,上面摆一溜背包,墙上挂一排挎包,没有一张桌子,也没有一张凳子。

思秋拖了两个背包给他们:“坐吧,软软的,挺舒服的。这就是我的全部家当了,铺的盖的,里面还有一包换洗衣服,晚上当枕头。”

思春摸摸那点薄薄的稻草:“晚上就不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