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 (第3/4页)

人是杀一千次不为枉杀的,那就是男的做汉奸,女的与人通奸。汉武帝好大喜功,早将此战视为大汉朝的尊严,司马迁不知趣竟为败军叛将说话,冒犯了龙颜。结果可以想象。天汉三年(前98年),传闻李陵带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草率的将李陵的母亲、妻子、儿女全部诛杀。司马迁也被处于宫刑,像一只可怜的家禽牲畜一样被阉割,失去了男人之根本。

宫刑不仅是从肉体上摧残人,更是从精神的污辱人。身受极刑的司马迁痛不欲生。这一点从他著名的《报任少卿书》一文中可以看出:“士可杀不可辱”,读书人的心高气傲使他不止一次像哈姆雷特王子那样反复质询自己“生存,还是毁灭”?他身陷囹圄,如参禅苦僧,最终参透了生死大义:“人固有一死,死或者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少卿书》),现在一死,虽然摆脱世人的嘲笑和君王的戏弄?但是毕竟是屈辱死去。他选择了忍辱含垢,苟且偷生,去完成他一生的夙愿,不,这不仅是自己还是司马家族的夙愿,更是给一个时代的交待,“为往圣继绝学”,完成史家的责任!

他要活下去,而且死也要“死而不朽”。古人云“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这是千古以来人们认为可以达到“死而不朽”的三种方式,司马迁希望通过“立言”来实现自己乃至整个司马家族的不朽。

太始元年(前96年),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这时司马迁已是五十“知天命”的年纪。也许是汉武帝在处理李陵这事上过于草率而有悔意,在处理司马迁因言得祸的事上过于苛刻而有歉意,让司马迁出狱后担任中书令。这中书令不是食禄六百石的小官了,而是属于“尊宠任职”。中书令是负责直接向皇帝上奏的密奏“封事”(奏陈秘密事项),责任重要,在西汉都是由皇帝最信任的人担任。司马迁兼任此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中书令,他以太史公的身份担任中书令,朝位在丞相之上。所以也难怪任少卿会写信给司马迁,要求他“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然而,此时的司马迁早已看透朝政,淡泊名利,心中唯有一念,专心致志写好《史记》。

征和二年(前91年),司马迁完成了煌煌巨著《史记》,这不是秦失天下以来的汉史,而是上下三千的通史,文130篇,字52万6千5百。

也许是因呕心沥血而心力交瘁,也许是历史使命完成,人生得以圆满,《史记》完成后司马迁已是灯枯油尽。他让伴在身边的女儿司马英另抄了一份《史记》,作为“副本”留在长安,交给汉武帝审查;将原稿作为“正本”藏之于名山。这名山就是“华山脚下”司马英的婆家。征和三年(前90年),心不再有憾的司马迁安然死去。

面对司马迁呈上来的《史记》,汉武帝内心是矛盾的。汉武帝知道这个让他摧残失去男人之身、让一部《史记》掏空了身体的人会怎样评价自己。司马迁身为近臣太史令兼任中书令,汉武帝许多不光彩的事都发生他的眼皮底下;再则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获罪,是汉武帝给了他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摧残。于朝,司马迁是汉武帝的臣下;于史,汉武帝则在司马迁笔下。司马迁是那个唯一能与汉武帝取得平等对话的臣下。汉武帝敬重这个臣下,但又畏惧这个臣下。汉武帝看到《史记》,用了三年时间去回味一生的功过是非,于征和四年(前89年)下了《罪己诏》,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给百姓造成了痛苦,从此不再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甚至表白内心悔意。后元二年(前87年)也就司马迁死的第三年,汉武帝带着司马迁对他的评价,也寿终正寝。那本送给汉武帝的“副本”不知所终,或许伴随汉武帝长眠去了。所幸司马迁多留了一个心眼,将《史记》正本藏之于名山,二十年后,司马英的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