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部分 (第2/5页)

贴布告招揽贤士,然而局势动荡,许多文人都处于观望状态,不愿轻易投靠。

马秀英笑道:“文人多清高,看不起草莽出身的武人,若你肯礼下贤士,给他们一个台阶,或许他们就愿意归附了。”

朱元璋又命令部下四处打听哪里有著名学者,愿意亲自去请。

一天,邓愈兴奋来报,“元帅,末将打听到徽州附近有个叫朱升的老头,做过学政,饱读经书,在这一带很有名望。我军包围徽州府城时,还是朱升为免百姓受害,甘冒万箭之簇,独立城下,说服守城元帅福童开城归降的。”

“此等忠义之士不可怠慢。”朱元璋大喜过望,当即就叫邓愈带着自己前去拜访朱升。

第二百二十一章 九字箴言定国策

朱升虽然六十多岁,胡子花白,但神采奕奕,听说朱元璋亲自来访,慌忙下拜,口中谦称:“原来是吴国公到了,小民不过是一介乡野村夫,怎么敢劳您大驾屈尊下问呢?”

朱元璋连忙扶住他,尊敬地说道:“朱某听闻先生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今日特来拜访,恳请先生为我出谋划策,议礼乐征伐之事。”

朱升推辞道:“小民年事已迈,久不问俗事,不敢误了大人的前程。”

朱元璋再拜,“若非先生说服福童归降,徽州必会生灵涂炭。先生心系百姓,何忍朝廷继续苛待汉人,求先生教我救国之计,救天下百姓于水深火热。”

朱升见他平易近人,谦虚有礼,且胸怀大志,不禁微微一笑,捻着胡须说道:“大人若不嫌弃,老夫便送您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照这九字行事,您的大业可成。”

朱元璋听得迷迷糊糊,“先生可否详细解说?”

“大人若能明白这九字的意思,老夫便出山辅助大人。”朱升卖了个关子,能被朱元璋赏识是种荣幸,可还得看朱元璋值不值得他效力。

朱元璋听后,牢牢记在心中,一路回到应天,还在翻来覆去地琢磨。

“缓称王”他听明白了,这提议和马秀英的建议不约而同,是叫他不要早早做王侯。枪打出头鸟,没见张士诚称王被元廷攻打,徐寿辉称王也被元廷攻打,韩林儿更是被元军逼得丢弃汴梁退守安丰。总之谁称王,元廷就打谁。他虽然已是一方军阀,但实力和韩林儿、张士诚、徐寿辉等人还有一定差距。所以为了保持实力就不能急着称王,且先让那些大军阀吸引元廷的注意,避开群雄的矛头。

但这“高筑墙、广积粮”又是什么意思呢?难道还要继续修高应天的城墙?朱元璋想不明白,也不着急,等回去和李善长他们一商量,自然就清楚了。眼看马秀英就要临盆,他不敢耽误,快马加鞭赶回府,简单洗漱就去探望马秀英。

马秀英正在花园散步,逊影扶着她慢慢挪动,身后还跟了好几个丫鬟,个个谨小慎微地亦步亦趋。

“不是让你卧床休息,你怎么又出来?我这几天不在,你肯定把我的话当耳边风了。”朱元璋连忙上前扶住马秀英,生怕她有么闪失。别的妇人临产的那几天几乎都是躺在床上养身体,偏生马秀英一点都不安分,不仅每天要出来走动,有时还要做些乱七八糟的“体操”,让朱元璋又担心又无奈。

马秀英挽住他的胳膊,笑了笑,“产前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我顺利生产。你放心,我没有再做体操,只是走一走。”

朱元璋用宠溺的语气抱怨道:“你啊,总是说些古怪的道理。外面风大,快回屋去。”

“你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没见着朱升吗?”马秀英老老实实地跟他进了屋。

朱元璋灌了一大杯水,“见着了,这老头还给我出了个难题。不过你都要生了,我不敢在外面耽误太久,先赶回来陪你。”

别人都说朱元璋是个大老粗,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