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2/5页)

,还直接控制着宋哲宗的生活起居,甚至为他指定皇后,哲宗虽然不满意,但也毫无办法。

高太后虽然大权在握,但她和曹太后一样都比较廉洁自奉,处事公正,她在哲宗朝垂帘听政达九年,政治相对比较清明。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和大臣对她的牵制不无关系。北宋从仁宗开始,尽管先后有刘太后、曹太后、高太后三位太后垂帘听政,但却没有出现外戚专权或宦官专权的现象,究其原因,不能不说这是因为北宋王朝具有较为完善的文官体制的结果。

第四章:文官政府(9)

但太后垂帘听政也给北宋王朝带来恶果,它使得北宋的两次改革都归于失败,高太后坚决反对改革,曹太后也不支持改革。

此外,受太后垂帘听政的影响,仁宗皇帝的性格中少了坚毅果敢多了犹豫退缩。这些对北宋的政治不能不说有很大的影响。

4

宋仁宗“发明”了“风闻奏事”的制度,也就是说谏官可以根据道听途说来参奏大臣。此例一开,台谏官员与执政大臣势如水火,而皇帝却在一旁偷着乐。

仁宗朝还有两件大事,对北宋后来的政局影响深远。

一件是仁宗对谏官性质的改变,另一件事就是闻名天下的“庆历新政”。

汉唐时期,谏官是隶属于宰相的,如唐朝皇帝身边的“拾遣”“补阙”之类,都属于门下省。宰相与皇帝商量事情,谏官是要在场的,察遗补阙,宰相不好说的话可由他们来说,因为他们是小官,话说对与错,皇帝接受不接受,可以有回旋余地。到了北宋仁宗时期,则发生了大的变化。皇帝为了防止宰相专檀,开了用言官监视、牵制宰相的先例。仁宗皇帝将谏官和御史监察两个本来有分别的系统,合并在一起。也就是将言官从宰相手里拿过来了。而且允许谏官“风闻奏事”,也就是说可以根据道听途说来参奏大臣。过去谏官针对的是皇帝,现在则成了皇帝约束宰相的工具。宋真宗时即有“异论相搅”的说法,到仁宗时就将其制废化了。北宋以至明代政潮汹涌,党争趋于严重,皆与此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为它是一个挑动朝臣互斗的制度,是激发小臣斗大臣的制度。宋代因此而台谏官员与执政大臣势如水火,到明代更是发展至顶峰而导致亡国。

“庆历新政” 和“王安石变法”相比,一个侧重于政治体制改革,一个侧重于经济改变。

仁宗朝发生的另一件大事就是“庆历新政”。

北宋自开国到“庆历新政”前夕,已历经80余年,其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财政危机日益加深。到宋仁宗执政中期,土地兼并已非常严重。土地兼并的过程就是农民们倾家荡产、流离失所的过程。到“庆历新政”前夕,农民起义已是暗流涌动。而外部则面临辽和西夏的威胁。“冗官”、“冗兵”、“冗费”与日俱增,封建国家陷入积贫和积弱之中。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初,宋对西夏的战争失败后,农民起义犹如山水欲来,而宰相吕夷简对此束手无策。宋仁宗在改革呼声的推动下开始思变,遂于这年三月罢去吕夷简的宰相兼枢密使职事,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欧阳修等人为谏官,一道主持朝政。宋仁宗在召见中,对范仲淹特别礼遇,并曾多次催促,要求他立即拿出一个使天下太平的方案来。

九月,范仲淹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奏折呈给宋仁宗,作为改革的基本方案。这个方案共涉及十个方面:

一、 明黜陟,改变以前文官三年一升迁的办法,对于官员中确实有作为、立大功的人,才能提拔重用。

二、 抑侥幸,改变贵族子弟承受恩荫做官的旧法,以减少冗官。

三、 精贡举,考试学子着重在策论经学,不在诗赋。

四、 择官长,严格选择提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