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2/4页)
政权,执政伊始,他便开始了“文治”政策。为了加强同汉族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交流,公元四五九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义,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曹魏故都洛阳。由于洛阳远离鲜卑贵族居住的平城,保守势力相对弱了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孝文帝开始了他的改革。
首先,孝文帝下令鲜卑人改穿汉人服装、禁止说鲜卑话,废除了鲜卑族的种种特权。后来又将鲜卑诸姓改为汉姓,其中拓跋改作元姓,另外还有一些鲜卑姓氏都改为长孙、穆、奚、陆、贺等汉族姓氏,孝文帝还通过婚姻方式来加强鲜卑同汉族的关系,同时在政治上大力重用汉族官员,以汉族习惯进行治理。通过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使得汉族的先进文化及先进的政治制度完全融入了北魏的统治中,中国的北方已经开始进入了其民族融合的阶段。
公元449年,孝文帝死于南征的途中,时年仅三十三岁。孝文帝死后,北魏开始逐步走向衰落。在其后的三十几年中,魏宣武帝、孝明帝、孝庄帝等人先后执政,他们逐渐废弃了以前的民族和解政策,又恢复了鲜卑族的特权,于是新的矛盾产生了。公元五三四年,北魏的孝武帝因不满当时实权人物高欢的胁迫,出走于长安宇文氏家族,而高欢则另立元善为帝,于是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此后,高欢之子高洋与宇文觉先后废东西魏帝建立了齐朝、周朝,史称“北齐”、“北周”。其中北齐存在二十七年,北周存在二十四年。
北齐建立于公元550年,它的建立者是高欢之子高洋,是为齐文帝。由于北齐是在东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较为强大,文帝在位其间,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故而使北齐的国力优于北周。但自文帝以后,相继即位的孝昭帝、武成帝都是暴君,他们在位期间,大肆杀戮北魏皇室与汉族官员,使得北齐失去了鲜卑族与汉族广大人民的支持,后至公元五七七年,北齐被北周消灭。
与北齐同时存在的北周,是由宇文觉于公元五五七年在西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王朝。在建立之初,它的实力明显弱于北齐,但由于周武帝宇文邕(561—579年在位)的治理,使北周逐渐超过了北齐而强盛起来。在此期间,大部分奴隶被赦免为平民,和解了统治者与人民的矛盾,而武帝自己生活朴素、勤政爱民,深受各族人民爱戴。就这样,北周开始了它的强盛时代,而杨广就是出身在北周武帝统治强盛时期。
第四章 权贵出身
孟子曰:“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也就是说每五百年历史必定会出一个好皇帝,一个能强有力的圣王。历史在秦汉大统一之后的华夏,是长达近四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是一个兵荒马乱、四地称王的年代,也是一个乱世出英雄的时代,历史一再昭示着要有一位万民期待的圣王出来完成他的使命—一个大统一的帝国。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出生的杨广,一个“慨然慕秦皇、汉武之事”的杨广会是孟子口中五百年一出的圣王吗?
在公元569年的某一天随着一声娃儿哭泣声,杨广来到了那个兵荒马乱英雄辈出的年代,他的出生没有像其他的帝王出生时有两条巨龙盘旋在府门上空的祥云间的那种奇特的“天人感应”景观。虽然这种所谓的“天人感应”优待是历代编史官为帝王编写的、捏造的,但是在唐时编纂的《隋书》等相关史书里根本没有记载任何关于杨广像前任皇帝杨坚与后任皇帝李渊“诞圣”时的异常征兆,似乎根本不承认杨广是一代“真命天子”。然而好像是为了弥补这历史般的缺憾,在《隋书》完成编撰的近两百年之后的唐朝有个翰林学士叫韩渥的写了一本专述杨广的传奇小说《海山记》。在他的笔墨下的杨广出生时是“有红光烛天,里中牛马皆鸣;飞高十余里,龙堕地,屋辄断”。这韩渥编造的征兆把杨广写成了生来就是破家亡国的罪孽,天注定不是一个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