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2/5页)
这下,各个部落首领可就闹开了,他们可都是出了人出了粮的,你鲧非但没有把水灾治好,反而让他们失去更多的粮食田地。他们纷纷找尧算账,这个说你是怎么搞的,怎么用的人,那个说你是不是眼睛瞎了,找了个笨蛋来治水,等等。
注意,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时实行的制度是部落联盟制,也就是说,全国由很多部落组成,每个部落都有部落首领,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农民,军队。各个部落联系在一块,组成部落联盟。而尧就是各个部落首领选举出来的部落联盟盟主。
所以,尧的权力有限,做错了事,被人臭骂一顿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了。
尧招架不住各个首领的批评,就提前退休,把职位让给了自己的女婿舜。
舜接过这个烂摊子,也很为难。首先,要平息民愤,要给各个首领有个交代,就下令处死了鲧。可怜的鲧,辛苦治水九年,却落得个杀头的下场,无疑是这个时代的悲剧人物,也应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真理。
接着,舜的下一步工作,就是治水。虽然这是个非常棘手的工作,但也不能不干,不干,位子就坐不稳了。
那时候没有文字,不能贴告示榜全国选才,唯有派手下四处寻找治水高手。
让舜想不到的是,第一个找上门来的就是鲧的儿子大禹。
于是,大禹就在这个历史舞台隆重登场了。
二,大禹治水
按道理说;大禹是不会接这个“烫手芋”的。第一,舜杀了他父亲,他为什么要帮他。第二,这是件非常艰难的工作,弄不好就像他的父亲一样,随时都会掉脑袋的。
大禹为什么要接这个任务呢?我来给大家分析一下。
第一个原因,他的父亲鲧是有崇氏部落的首领,鲧被杀后,大禹家的状况发生了变化,在有崇氏部落失去了地位,甚至会被人看不起,因为鲧治水失败,失败的人通常会被人瞧不起的,包括他的家人。所以大禹为了自己和家族的尊严,不得不冒死一搏。
第二个原因,就是父亲临死前,嘱托大禹一定要接过他的担子,继续治水,完成他未了的心愿。其实鲧是很努力想治好洪水的,只是方法不对,误国误人。他很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帮他完成这个心愿,不然,就是死,也会死不瞑目的。
以上两个原因,让大禹义无反顾的挑起了这个重担。
大禹比他老爸聪明,他已想到治水的办法。鲧治水期间,大禹常常跟随左右,耳染目睹,不觉中练就了一身治水的本领。父亲的失败,让他明白,父亲的那一套办法是行不通的,要想成功,必须改革,于是他便有了改堵截为疏导的想法。
大禹是个极为谨慎的人,除了不耻下问,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之外,他还跟舜帝要了两个人,征求他们的意见,一个是伯益,另一个是后稷。
这两个人可不简单,都是夏朝鼎鼎有名的人物,按今天的话说,可都是重量级教授级专家。前者是狩猎和畜牧业方面的权威专家,后者是农林业方面的权威专家。两者的共同点就是对国家的地理环境非常熟悉,这正是大禹最迫切需要的高级人才。
伯益和后稷对大禹的想法非常赞同,并表示愿意协助大禹共同治水。于是,这两个人,便成了大禹最得力的助手了。
治水正式开始了。首先,大禹亲自带领两位助手和一帮随从,翻山越岭,趟河过川,手里拿着测量工具(绳子一类的东西)。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势的高低。并四处树立标杆,做好记号,规划好河道的走向。
然后,带领着几万名农工,沿着标杆的方向走,逢山开山,遇洼筑堤,开河凿道。目的是疏通水道,加快河道流水速度,把洪水引向大海。
大禹治水是异常辛苦的,常人难于忍受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