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5页)

1938:血与火交织的青春记忆

题记:

时空变迁,改变了的是人的命运,不变的是那一段生死相连、荣辱与共的光辉岁月。

对中国而言,1938年是一个苦难与抗争的年份。那一年里,中国发生了很多的大事:徐州会战、台儿庄会战、花园口事件…‥大的时代变动,早已成如烟往事,随风而逝,而当时的抗战岁月又是一番怎样的情形,处于战争中的普通民众又是如何度过那段艰难的时日的,这一切我们似乎知之甚少,抑或无从知晓。不过,当阅读过《1938:青春与战争同在》一书后,我们对那段历史,对1938年会有一份更加清醒和感性的认识。

这是一群青年人的故事,当时的他们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有的正在中国大学读书,有的正在话剧舞台崭露头脚,有的处于文学创作的开始阶段。卢沟桥的隆隆炮声震醒了古老的北京城,也击碎这些年轻人的田园梦。在瞬间的恐慌和忙乱过后,在党的领导下一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热血青年荣高棠、荒煤、杨易辰、程光烈、郝龙、姚时晓、张楠、张瑞芳、张昕、管平、胡述文、庄璧华、方深、王拓、郭同震等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大家庭,开始了一段在后来的岁月中被历史和他们所共同怀念和记忆的独特旅程。

这个团体叫北平学生移动剧团,这次旅程跨越北京、天津、山东、河北等地,长达两万多里。历时一年多的演剧生活,他们举行了上百场演出,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打鬼子去》、《反正》、《林中口哨》、《花子拾炸弹》等十几个剧目,积极宣传抗日,这群少男少女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毅然用稚嫩的嗓音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团队中的人如今多已仙逝,但他们的名字却永远留在了历史上……

从1937年7月15日北平学生移动剧团成立到1938年10月剧团大多数人顺利达到延安,一共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相互扶持,彼此依靠,共同走过了那段长达两万多里的路。中间剧团有过易名,团员有进有出,内心有过苦闷与彷徨,甚至产生过刹那间的迷茫与动摇,但这只满载着青春与梦想的小舟在时代的洪流中颠簸着前行,最终找到了光明与希望。于是当很多年后,曾经的青年变成了垂垂老者,被问及当时的感受时90多岁的荣高棠仍然坚定回答:“那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最值得记忆的生活,那样的生活我们后来再也没有过”,口吻是那样地不容置疑。的确,后来的他们都有了不同的人生轨迹,荒煤成了著名作家,张瑞芳出演了《李双双》,获得了金鸡百花电影节终身成就奖,荣高棠成为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奠基人,杨易辰、程光烈位居高官,郭同震逃到台湾,郝龙战死沙场,庄璧华在一条不起眼的街道糊着纸盒。岁月变迁,改变了的是人的命运,不变的是那一段生死相连、荣辱与共的光辉岁月。

书的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严平所写的关于北平学生移动剧团的纪实文字,共十一节。前四节主要讲述了北平学生移动剧团从最初成立到取得合法身份及其随后在山东、河北等地的演剧生活,其中写得最精彩的是北平学生移动剧团团员们见到张自忠将军的那一幕,读至张自忠发自肺腑的铿锵誓言:“砸开我张自忠的骨头,要是有一点不忠的话,算我对不起*……”我们不禁为之动容。

从第五节开始,接下来的连续四节作者依次选取了荒煤、荣高棠、程光烈、郭同震四个人物进行了专门记叙,写出了荒煤在北平学生移动剧团的“另类”、 荣高棠在团体中的核心地位、程光烈的那一次勇敢的举动以及郭同震这个充满无数迷团的历史人物的风采。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于2006年年底千方百计赶赴台湾采访了当时还健在的国民党老牌特务郭同震(郭同震时已改名为谷正文,是台湾大名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