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部分 (第3/5页)
了70年代中国和美国双边关系的进展,指出莫斯科在这里又输了一局。
1979年12月,苏共的高层官员对勃列日涅夫说,美国正在试图建立一个横跨中亚的“新奥斯曼帝国”,而苏联在南方边境却没有一个全方位的防空体系,这意味着美国能够在苏联的心脏地区插上一把匕首。正如之后不久勃列日涅夫在接受《真理报》的采访时所指出的,阿富汗的动荡是对“苏联国家安全的重大威胁”。显然,苏联人准备动手了。
勃列日涅夫在与高层官员举行会谈两天后,下令制订入侵计划,初步部署7。5万到8万人。实事求是的守旧派军官、苏联总参谋长尼古拉?奥加尔科夫(Nikolai Ogarkov)将军对此大发雷霆。作为一名训练有素的工程老兵,奥加尔科夫指出,这些兵力根本无法维持通信线路的畅通以保证该国境内关键据点的安全。国防部长德米特里?乌斯季诺夫(Dmitri Ustinov)驳回了他的反对意见,这位喜欢吹嘘苏军辉煌战果的圆滑政治常青树说道,苏军的战斗力能够“完成党和人民交付的任何任务”。
无论他是否真的相信这一点,重要的是,他及他那一代二战老兵正在迅速丧失对周围变化不断的世界的把控能力。他们确信,美国正计划在这一地区取代苏联。据报道,乌斯季诺夫曾在1979年时发问说:“如果(他们能够)在我们的鼻子底下做这些勾当,我们为什么还要忍气吞声、畏首畏尾,然后失去阿富汗?”在12月12日的政治局会议上,乌斯季诺夫连同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安德烈?葛罗米柯(Andrei Gromyko)、尤里?安德罗波夫(Yuri Andropov)和康斯坦丁?契尔年科(Konstantin Chernenko)等一群头发花白的老头儿,批准了出兵阿富汗的方案。几天后,《真理报》引用勃列日涅夫的话说:“这不是一个草率的决定。”
两周后的1979年圣诞前夜,作为“333风暴行动”的一部分,苏联军队开始鱼贯越过苏阿边境。就像苏联外交官和政治家在之后的十年中不断重复的那样,乌斯季诺夫对指挥越境行动的军官们说:这不是侵略,相反,这是在应喀布尔政府的要求“向友好的阿富汗人民提供国际支援”,以恢复和稳定“中东地区动荡的政治和军事局势”。
这对华盛顿来说无疑是个糟糕的麻烦。尽管美国在阿富汗的扩张让苏联人感到担心,但是美国自身在本地区的虚弱也令人苦恼。自1979年初逃离德黑兰之后,伊朗国王辗转多个国家以寻求一个永久居所。当年秋天,卡特总统在其政府高级官员的鼓动下,允许这个垂死的老朋友进入美国接受治疗。得到这一消息的霍梅尼政府新外交部长直截了当地告诉总统的顾问们:“你们这么做是在打开潘多拉的盒子。”白宫的记录显示,卡特很清楚这样做的风险有多大。他曾问道:“如果(伊朗人)占领了我们的大使馆并劫持我们的人,你们这帮家伙能有什么建议?”没有人能回答他。
11月4日,即伊朗国王入住纽约康奈尔医疗中心两周后,激进的伊朗学生冲破了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的防线,控制了整个使馆区,并扣押了大约60名外交人员作为人质。尽管他们最初可能只是打算针对美国接纳伊朗国王事件组织一场短暂而激烈的抗议,但是事态很快就升级了。11月5日,霍梅尼对使馆事件发出表态。他没有呼吁保持冷静,而是直言不讳地宣称:(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是“阴谋”的孳生地,他们正密谋推翻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他接着说道,这些阴谋的首要策划者是“万恶的美国”。他要求美国交出“卖国贼”,让其回国接受审判。
一开始,美国还试图避免因应对不当而让事态升级为大规模的混乱。一位谈判代表带着卡特总统的私人建议来见霍梅尼,但是却被拒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