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 (第2/4页)

是,二叔就将官印悬挂在房梁上,将曹操赏赐的财物一样不少的悉数清点留下,并附上一本帐册,这本账册就是依照“原、收、出、存”四个项目来记录的。二叔发现,用这种方法就可以将所有财物记载得一清二楚。

‘原’就是曹操原本送给了二叔多少财物;‘收’就是二叔如实收到了曹操多少财物;‘出’就是二叔在这段时间支出了多少财物;‘存’就是二叔临走之前还结存多少财物。”

刘厚恍然大悟,原来关公这个记账法是来源于实践的,完全就是将实际生活中的财物往来一笔一笔地,用流水账的方法记录下来。关羽这种简明的记帐法,后世的商人都照搬照用,被世人称为“商用薄记法”。关公也因此被视为财会的创始人,并被后人逐渐奉为财神。

“二叔这套记账方法是不错,不过,侄儿也有一套记账方法,不知道二叔想不想看一下?”刘厚道。

关公这套记账方法比历史上的其他记账方法已经先进很多了,但是和后世的借/贷复式记账法还是差了很多。关公的记账方法再怎么先进也有其历史局限性,是一种“流水账”式的记账方法,属于单式记账方法。

刘厚心想,既然关公的簿记法都能被后世人使用很久,既然他被后人尊为财神,那干脆就彻底一点,自己将更先进的记账方法传授给他,由他来推广,使财会技术跨越千年一步到位。这样一来,关公这个财神的神位肯定是跑不掉的了。

“喔?陛下也懂财会?”关公好奇地问。

“略懂。”刘厚一副装13的模样道。

“可二叔没听说过左仙翁懂财会啊。”关公有点不大相信。因为明面上左慈是刘厚的师傅,所有人都知道,刘厚的武功主要是赵云教的,但是其他奇奇怪怪的东西就统统来自于左慈了。如果连师傅都不会,徒弟怎么可能会呢?故此,关公才会有此一问。

显然关公不懂得这个世界上有创新这一说法,也不懂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说法。当然,刘厚的确不是自己去创新,也的确不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不过是抄袭后人的知识而已。

“呵呵,二叔,左师傅那是什么人?那是神仙一样的人物啊。他最擅长是什么?是术数啊。术数之学涉及到大量的算术知识,可谓博大精深,小小财会之法,不过小道而已。他连术数都精通,难道区区财会记账难得到他吗?”

既然关公提到左慈,刘厚就顺水推舟地将事情往左慈身上一推,这种方法屡试不爽,这样就不会解释这么多了。

果然,关公没有再追问刘厚新式记账法的来历,而是饶有兴趣地催促他赶紧将新的记账法说出来。王甫、郭攸之都是文官,平时的工作都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他们对新式记账法也很感兴趣,自然也是凑上来,一起听小皇帝有什么高见。

于是,刘厚就画了个后世常用的财务表格出来,然后将后世的借/贷记账法粗略地给他们讲解了一遍。

这种记账方法并不复杂,就是借方和贷方的概念不太好理解。刘厚画的表格中,借方在左侧,贷方在右侧。刘厚让他们记住的第一条定律就是:在记账时务必要牢记一条不变的法则:“借方=贷方”,换句话说,在任何交易中,都必须同时登记到帐簿的左右两侧。

“陛下,请恕微臣直言,这‘借’和‘贷’的意思是一样的啊?”王甫忍不住问道。

“呃……”刘厚无语,还真是,从字面的意思来看,“借”和“贷”这两个字的意思很接近,用在这里确实有点不妥,也不知道后世是谁规定用这两个字的。

支吾来半天,刘厚才道:“这个,其实就是一个比喻嘛,如果你觉得用这两个字不妥,我们可以改用其他字嘛,例如用‘出’和‘入’,又例如干脆就用‘左’和‘右’代替好来。反正你们理解它们代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