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3/4页)

很强大。汉穆腊比死后,其子叁苏伊鲁那继位,在位38年。在其元年,他效仿前王发布解负令,释放沦为奴隶的各城公民,“在国内建立了公正”。随后几年,他从事水利建设和宗教祭祀。然而,在其第八年,亚穆特巴勒部落贵族瑞姆辛第二在拉尔萨被推为王,举起反叛大旗。拉尔萨联合旧属乌尔、乌鲁克和伊辛等城共同举义。此时,东部山区出现了大批远方迁徙来的雅利安民族的加喜特各部,他们开始逐步渗入两河中心地带。叁苏伊鲁那为了对付加喜特人,一时无法*南方的起义。在其第九年的上半年,巴比伦终于击败了加喜特人的攻势。在这年下半年,拉尔萨城内的埃穆特勒部落以及乌鲁克和伊辛,连同它们在北方亚述地区的盟友伊达马腊茨,都被巴比伦军击破。在其第十年,叁苏伊鲁那攻陷了乌尔和乌鲁克,并拆除了它们的城墙。在其第11年至第12年,巴比伦仍然忙于重新征服反叛的城市和抑制加喜特人的进入,中部反叛城市基苏腊和萨布姆被摧毁。13年,巴比伦周围的阿卡德城市也企图独立,叁苏伊鲁那不得不连年征伐,终于在基什城杀死了逃到这里的叛乱首谋瑞姆辛第二。14年,伊辛等城的反叛才偃旗息鼓,它拆毁的城墙被恢复。16年,巴比伦王又修复了被拆毁的拉尔萨城墙。这两个城墙的修复可能是为了防卫南方新起的海国王朝。反叛的势头一波刚停,一波又起。19年,旧国埃什嫩那的贵族伊鲁尼在东北掀起反叛浪潮,叁苏伊鲁那活捉了他,并押往巴比伦处死。据巴比伦王的铭文,到此时,他共击败26个“篡位王”。为了巩固巴比伦在迪亚拉河地区的防务,他命名原图图波城为“叁苏伊鲁那堡”。第22年,巴比伦军队在北方亚述又传捷报,哈布尔河三角区中的要塞筛赫那被攻陷,其王亚昆阿沙尔被俘。28年,两个我们不知其国的王(Yadih…ahum; Muti…hurshana)被巴比伦王击败。在其第32年,巴比伦在哈布尔下游加固了要塞萨旮腊图。在叁苏伊鲁那的晚年,巴比伦已无力击败南方新兴的海国王朝。巴比伦王曾两次攻打海国,首次获得小胜,第二次则惨败而归。在他的第30年,连苏美尔的宗教中心尼普尔都落入海国首王伊鲁马伊鲁(或读为伊鲁曼)的手中,帝国只能坐守半壁江山。巴比伦第一王朝的王位继承很稳定,除首王和三王在位14年外,其他九王在位均在18年以上。这也是该王朝能维持三百年的一个原因。

九 塞姆人的伊辛、拉尔萨和古巴比伦王朝的汉穆腊比(前1792—前1750)一统天下(13)

叁苏伊鲁那之子阿比埃舒赫(前1711—前1684)在位28年。据后来的编年纪,他在底格里斯河上修了堤坝,用大水冲毁了海国的城市,但仍不能征服海国王伊鲁马伊鲁。这个巴比伦国王的28个年名中,竞没有一个是以对敌胜利为名的。可见巴比伦已不能用武力维持统一,它过去征服的国土都被海国政府或独立。此后,巴比伦的统治仅限于巴比伦、西帕尔等北方城市,其版图又回到次王苏穆拉埃勒时的规模。阿比埃舒赫之子阿米迪塔那在位长达37年。他在第10年、15年、31年和34年在各边界修了四个要塞以防范敌人。在他死前的一年(36年),他曾攻陷一些海国第三王达米可伊里舒的要塞,但这并不能给巴比伦带来多少生气。

古巴比伦王朝的最后两王阿米嚓杜喀和其子叁苏迪塔那共在位52年(前1646—前1626和前1625—前1595)。阿米嚓米喀在其第十年在上游的幼发拉底河修建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要塞,可见上游的敌人随时可能顺流南下。虽然汉穆腊比毁灭和征服了巴比伦尼亚外围国家马瑞、埃什嫩那、阿淑尔和埃卡拉图,统一了两河流域,但也将巴比伦地区直接暴露给境外的夷蛮强国。巴比伦上游的阿摩利人强国马瑞的不复存在使小亚细亚高原上的印欧民族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