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 (第4/5页)

“美丽的小白花”,由于中国历代帝王多建都在北方,所以自元朝以来,惯称此山为“南海普陀”。

普陀山又有“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尊崇第一山”的美誉。

虽有海风怒号,浊浪排空,却并无荒凉。

普陀山南海观音不使人有惊涛骇浪之感,只觉得这些异景奇观使人振奋。

普陀山作为佛教胜地,最盛时有82座寺庵,128处茅篷,僧尼达4000余人。

普陀山既以海天壮阔取胜,又以山深邃见长。登山揽胜,眺望碧海,一座座海岛浮在海面上,点点白帆行驶其间,景色极为动人。

前人对普陀山作了这样高的评价:“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普陀。”

把普陀与人间天堂西湖相比,应该说,这个评语是客观的。

依山凭险,层层叠建,周围古木参天,极为幽静。

慧济禅寺建于佛顶山上,又名佛顶山寺。

奇岩怪石。

著名的有盘陀石、二龟听法石、海天佛国石等二十余处。

在山海相接之处有许多石洞胜景,最著名的是潮音洞和梵音洞。

沙滩。

岛的四周有许多沙滩,但主要的是百步沙和千步沙。

千步沙是一个弧形沙滩,长约3里,沙细坡缓,沙面宽坦柔软,是一个优良的海水浴场。

夏天去游览,可带上游泳衣在这里畅游。

树木。

岛上树木葱郁,林幽壑美,有樟树、罗汉松、银杏、合欢等树,大樟树尚有1000余株。

其中有一千年古樟,树围达6米,荫覆数亩。

还有一株“普陀鹅耳枥”,为中国特有珍稀植物,现仅存一株母本,是国家一级保护濒危物种。

普陀山留传着许多有关佛教的民间故事。

今存的古寺名刹中有许多是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如甘露寺、灵隐寺、云冈石窟、少林寺、寒山寺等等。

梁朝有寺2846座,僧尼八万二千七百馀人,仅建康一地就有大寺七百馀座。

这么多的古寺名刹、石窟摩崖,充分证明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盛况。

南朝历代帝王大都崇信佛教,梁武帝尤其笃信,曾四次舍身入寺。

东晋名僧慧远与许多权要都有来往。

相传曹植曾为月氏人支谦详定所译《太子瑞应本起经》。

又游东阿鱼山,忽闻岩岫里有诵经声,清通深亮,即效而则之。

“今之梵唱,皆植依拟所造”,世称鱼山梵呗(《异苑》卷五)。

谢安“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晋书·谢安传》)。

支遁(字道林)也是一位诗人,今存诗18首。

他与许询、孙绰、王羲之等都有交往。

慧远在庐山与谢灵运、刘遗民、宗炳等许多文人有很深的交往。

谢灵运是一位笃信佛教并懂梵文的文学家,他受竺道生影响著《辨宗论》,应慧远之请撰《佛影铭》,又撰《慧远法师诔》、《昙隆法师诔》、《维摩诘经中十譬赞》。

(梁)慧皎《高僧传》卷七《慧睿传》载:“陈郡谢灵运笃好佛理,殊俗之音多所达解,乃咨睿以经中诸字并众音异旨,于是著《十四音训叙》,条列梵汉,昭然可了,使文字有据焉。”《十四音训叙》是他参加佛经的“改治”,向慧睿请教后所撰。

张野也是“学兼华梵”(《莲社高贤传·张野传》)。齐竟陵王萧子良于齐武帝永明五年(487)在建康召集文士、名僧讨论佛儒,吟诗作文,并造经呗新声。

这件事对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