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 (第1/4页)
镜头22 大山里的小背篓(4)
班长说,他大概是在搬运第三具孩子尸体的时候,看到废墟边上坐着一个老奶奶的。他说老奶奶大概有七八十岁,头发全白了!老奶奶的眼睛盯着废墟,一声不吭,一动不动,她的身边放着一个背篓,背篓上还插着一朵花,像是山*。因为他的家乡在湖北农村,村里也有这种背篓,所以看见背篓很亲切,对老奶奶印象很深。他们救出的第四个孩子,是个男孩,大概六七岁,孩子的胳膊断了,头也裂了,但孩子手里还死死攥着一个紫红红色的书包。经医生检查,孩子已经死了,他们就赶紧忙着找塑料布,打算先把孩子的尸体包裹起来,再转运走。但找了两个地方都没找着。就在这时,他听见有人叫了一声“娃!”,一回头,是那位坐在废墟边上的老奶奶。
班长问,老奶奶,这是您家的孩子吗?。
老奶奶说,是,是我的孙子,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他手上的书包还是早上我给背上的呢!
班长说,老奶奶,你对孩子的安放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来,我们照您说的做。
老奶奶却一把拦住班长说,人死了,就不能再活了,这孩子,你们就别管了!
班长说,老奶奶,不行呀,我们是军人,不光要抢救活人,对去世的孩子也要负责。您放心吧,我们一定会把你的孙子安葬好的!
老奶奶说,娃呀,现在活人都救不过来,哪还顾得上死人啊!我这孙子,有我在,你们就别管了。赶紧去救那些还活着的孩子吧,快!耽误不得呀!
说着,老奶奶使劲推了班长一把。然后,放下肩上的小背篓,解下腰上的白围裙,扑通一下跪在了孙子面前。
班长说,我看见老奶奶把孙子抱在怀里,先用耳朵贴在孙子的胸口听了听,又用手指擦了擦孙子脸上的灰尘,再翻开孩子的眼睛看了看,然后轻轻叹了口气,在孩子的额头亲了一下,自言自语地说,孙子,听话,奶奶带你回家!说着,用围裙把孩子一裹,抱起孩子,一下放在背篓里,像放下一个刚刚睡着的婴儿,又像搁下一捆刚刚捡回的柴禾。老奶奶的动作干净、利落,又很轻柔,看得出,老奶奶对孙子非常疼爱。但老奶奶除了轻轻叹了一口气,始终没有喊叫,没有痛哭,甚至眼里连一滴眼泪也没有!老奶奶背起背篓,没说一句话,只感激地向我们点了点头,就迈着小脚,向着深山一步一步地走了。留给我们的,只有一个又瘦又小的背影。当时,望着老奶奶的背影,我们全班战士都哭了!我们一下就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和外婆,还有自己的奶奶,心里特别的难受!于是我们一起举起手来,面对老奶奶的背影,恭恭敬敬地敬了一个军礼!
听完老奶奶故事,我泪流满面。儿时,背篓在我的记忆中,就是一个筐,筐里有玉米、红薯、山花、野果,还有顽皮与梦想、死亡与悲伤;但今天,背篓在我眼里,却是一座山!这座“山”除了生长玉米、红薯、山花、野果,还埋藏着柔情与侠骨,善真与天良!于是那一刻,我感到老奶奶肩上背起的,哪里是灾区百姓的不幸与心酸啊,而是一个民族5000年的沉重与苦难、顽强与坚韧!
那一刻,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我母亲2006年去世,终年82岁。母亲一生生下10个儿女,却只养活了七个,这是母亲的骄傲,也是母亲的不幸。我们七个有幸活下来的姊妹,都是靠母亲用背篓一个个背大的。而我第一次背起背篓,才6岁。当时我和母亲生活在四川一个山清水秀的小镇,这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我一岁多的弟弟突然生病,母亲就用背篓把弟弟背到了12里路远的一家医院。回来的路上,母亲实在背不动了,背篓就压在了我的肩上。天黑,路窄,加上我年幼力小,没走多远,脚底一滑,一下便摔在了路边的水田里。等母亲把我从田里捞起来,我和弟弟全身湿透了,背篓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