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部分 (第1/4页)

当时的遇难者有2万多人,虽然这个数字和后来的南靖大屠杀30万人相比要少,可旅顺全城最终活下来的只有埋尸的36人。其惨烈一点都不比南靖大屠杀小。

旅顺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与威海卫隔海相望,共扼渤海门户。旅顺作为北洋水师重镇,由李鸿章耗时十六年、耗资数千万建成,船坞、炮台、军储的实力为北洋军之首,被称为“远东第一军港”。旅顺不仅背靠群山,而且主要山峰上都设有炮台。东面有松树山、二龙山、鸡冠山等炮台,西面有椅子山、案子山、望台北等炮台,共有加农炮、榴弹炮、野炮、山炮等各种大炮78门。关于旅顺之险要,曾有诗云“海水一泓烟九点,壮哉此地实天险!炮台屹立如虎阚,红衣大将威望俨。”

驻守旅顺的清军,原有记名提督黄仕林、记名总兵张光前各两营,后各增募两营,共八营4100人。后增加临元镇总兵姜桂题四营、记名提督程允和四营,共八营4000人。11月初,李鸿章又派记名提督卫汝成的五营3000人,再加上金州、大连湾败退的连顺、徐邦道、赵怀业残部,总兵力为14700人。清军兵力虽多,但诸军互不联络,均无固守的信心。八位统领互不隶属,各行其是。虽然临战前公推姜桂题为总督,但他战守无策,一味告援,不能改变诸军相互观望坐视的局面。

而菊**方面,自第二军在夺取大连湾后,为攻克旅顺,在大连湾整休一旬。11月17日拂晓,菊国第二军除在金州、大连湾留下少量部队外,全部出动进犯旅顺。倭寇兵分三路,在左右两翼之间还有一支骑兵搜索队。是日,右翼纵队和搜索骑兵在三十里堡宿营,左翼纵队在辛塞子宿营。18日晨6时左右,右翼纵队从三十里堡出发,下午2时30分到达营城子。同日上午10时,搜索骑兵队第一大队长秋山好古率领的前锋到达土城子,此时清军3000余人突然出现,将骑兵队团团围住。倭寇骑兵陷于重围之中。秋山下令突围,向双台沟方向逃去。此次土城子迎击战,倭寇死伤55人,但此后清军却不敢主动出击,消极防御。

正是这次算不上大捷的土城子迎击战最终却成了倭寇制造大屠杀的借口。有菊国学者认为,正像1937年秋后的淞沪会战倭寇遭到重创,战死约15000人,而“复仇情绪高涨”,从而引发了“南靖虐杀”一样,1894年11月18日的土城子之战则是“旅顺虐杀的导火索”。

据菊国文献记载说在这次土城子一战中有中万德次中尉等11人战死后被清兵割取首级并削鼻、挖眼和破腹,造成倭寇全军大怒的氛围。还说在攻陷旅顺后发现了中万中尉的首级。菊国和国外的许多文献指出,是报复情绪才导致了旅顺屠杀。

土城子之战本是一场小仗,之所以成为轰动世界舆论的重大事件,与菊国方面大肆渲染的“凌辱尸体”是密切相关的。

“枭首”是古代战争沿袭下来的一种野蛮习俗,到了近代仍未完全废除。但当时旅顺清军曾下达过“不准割取首级,割首级者不赏,以防耽延时刻有误行军”的命令,根据近代的历史学者研究考证,种种迹象表明,所谓“凌辱尸体”事件,完全是菊**方一手渲染起来的。倭寇担任进攻旅顺的主力是第一师团,其师团长山地元治中将便是这一所谓事件的制造者。

除了所谓的凌辱尸体事件,为了掩盖真相菊国官方历史文献中还有一种说法:“旅顺清兵脱掉制服,换成居民便衣,藏于居宅空屋中进行抵抗。部分居民也奉命以武力抵抗。”这意思急救是说,倭寇所屠杀的不是继续抵抗的便装清兵,就是奉命作战的居民。

有菊国学者也声称“败兵脱下军装,换上便衣,潜伏于居民家中。菊**队于扫荡中难以区分败兵与居民。于是,凡是壮丁,估计可能是士兵者,都毫不留情地杀了……大量屠杀俘虏是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