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3/5页)
局都没输赢,因为劝架的人一大班。
街头偶尔也做把戏,把戏人人爱看,可江湖客的膏药,就是卖得不痛快。痛快的倒是当地人向外“宣战”,遇上当地人吃了外来人的亏,当地有人站出来一声喊,八方人马便会火速赶到,于是,同仇敌忾,杀声一片,压着对方齐齐喊打,人人戳着指头枪,凶得变了人。事后,笑三天,说三天,笑笑说说又三天,一干人陶醉在这“宣战”的胜利里,就是出不来。
在街头,有时我也制造热闹,拉来文化站的林佳骅帮忙,正月里搞灯谜展,哄来男女老少一群人,还发点糖,吵吵嚷嚷,热闹三五天。
今天,街头已换了一副面孔,周围呼啦啦矗立起一群高楼,天空蓦地变小了,而丁字街口变成了十字街口,什么都“流”走了——饮食店不见了,肉凳不见了,烧饼炉、馒头摊不见了,山外人、方江屿人及做把戏的人也不再光顾这里了。的确,假如今天我再出一道灯谜——“角落头,打一字”,恐怕也没有人费脑筋去猜了。
我明白,我的故事变旧了。
2005年8月1日于乐成马车河
。 最好的txt下载网
芙蓉板凳龙(1)
一
说起芙蓉板凳龙,芙蓉人往往满脸神气。
神气什么呢?
原来,芙蓉板凳龙见过大世面,名气颇大。
1997年正月,在芙蓉老板蔡智平的策划下,芙蓉人投资200多万元,请来名师,以大气派、大手笔,制作了一条身长200余米、头高米、浑身雕镂神话故事的板凳巨龙,然后召集精壮人马,进军上海,在大红灯笼、喧天锣鼓和嘹亮长号的烘托下,呼啦啦在大上海掀起了一股强劲的“芙蓉之龙”风,给节日的大上海送上了一份惊喜。由于盛况空前,人满为患,当时上海市不得不出动两万多名警察和纠察人员在现场维持秩序,从而创造了上海历史上又一个“不眠之夜”!事后,这条板登巨龙被上海某文化部门所收藏。
当然,芙蓉板凳龙并非与生俱来就是有名气的,它今天所以独步于乐清乃至温州的龙灯之林,主要靠的是自身的特色与不断创新。
二
芙蓉板凳龙的滥觞无法稽考。
有人说,芙蓉民间盛行舞板凳龙,这种习俗始于明代,它已有500多年历史,但这是臆断,缺乏根据,而且,今天也没有任何史料证明,芙蓉就是乐清市板凳龙诞生的故乡。
其实,作为龙灯的一种,板凳龙并非稀罕之物,也绝非芙蓉一地所有。浙江浦江板凳龙,江西上饶板凳龙,湖南大庸板凳龙,等等,都蜚声中外。在我省沿海地区的玉环、温岭、洞头等地,板凳龙也屡见不鲜,而在乐清本市的大荆、白溪等地方,正月里滚板凳龙还很流行呢。只是在外地,人们更多的是称板凳龙为长灯、桥灯、灯板龙的。
芙蓉板凳龙的由来,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土生土长的。芙蓉南边的白龙山,它万木葱茏,乃芙蓉先民的居住地,而白龙呼风唤雨,历来被视为神灵的象征,故当地人制作并舞动板凳龙,并尊其名曰“白龙”,以示纪念、崇拜和敬畏。第二种认为是舶来品,其根据来源于一个传说。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沿海某地发生了一场空前的旱灾,万物枯萎,生灵干死,百姓备受煎熬。这事被一条海龙知晓,它不顾禁忌,跃出海面,降了一场大雨,于是大地万物复苏,百姓得到了解救。可海龙因此受到天庭惩罚,身体被剁成一段段,撒向人间。百姓忍着悲痛,把龙体放在一条条板凳上,并把它们连接起来,日夜奔走相告,希望它永远存活下来。后来人们称这条特殊的“龙”为“板凳龙”,而舞“板凳龙”这一习俗便在沿海地区流传开来。芙蓉依山襟海,潮涨潮落,百姓生活与大海息息相关,自然便学习并沿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