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部分 (第2/5页)
在江南造船厂内进行生产和制造,甚至江南造船厂内也有自己的炼钢炉,从江湾工业区钢铁厂运来的成品钢材,有时候也要进行二次回炉,熔炼出符合江南造船厂需求的特殊钢材然后才能使用。
这样一来,整个江南造船厂虽然只是一座造船厂,但因为有几百间工厂车间,生产各种设备零部件。实际上已经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型工业园区了。
而造船工业恰恰就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整体工业水平,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造船能力的强弱都可以直接来证明一个国家的工业强弱。
李卫国是最强大的藩王,所以他代表着这个国家,而江南造船厂的强弱便代表着李卫国的实力。
如今的江南造船厂,已经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扩建,船坞增加到28个,全部都是露天式,因为这个年代没有飞机和卫星侦查,所以不用担心从天上泄密。
船坞的扩建都是根据江南造船厂的造舰吨位规划的。之前一期工程的船坞基本上都是五千吨以下,因为由埃里克森主持建造的第一艘浅水炮台铁甲舰的吨位也不超过四千吨。
此后在埃里克森的主持设计下,经过四年时间,江南造船厂陆续开工建造了八艘浅水炮台铁甲舰,平均每年两艘下水,吨位也从最开始的1号舰不到四千吨,陆续经历了五千吨级的2号舰和3号舰,六千吨级的4号舰,七千吨级的5号舰、6号舰。以及正在建造中的九千吨级的7号舰和8号舰。
四千吨级的一号舰只装备了一座炮塔,双联装305毫米口径15倍径的后装线膛炮,装甲防护200毫米,航速不过才8节。
到了五千吨级的2号舰和3号舰时。增加了一座炮塔,火炮还是双联装305毫米口径15倍径后装线膛炮,装甲也没有变化,还是200毫米。不过蒸汽机取得了重大进展,在李卫国的“神提示”下,徐寿和华蘅芳研制成功了单胀往复式大型蒸汽机。比欧美列强使用的高压单流式蒸汽机的功率强了一倍有余,使得2号舰和3号舰的航速可以提升至12节。
不过,当时刚刚研制成功单胀往复式蒸汽机,锅炉体积庞大,又采用立式安装方式,导致2号舰和3号舰的大部分吨位都被蒸汽机房占据了,虽然安装了两座双联装305火炮,但依然使用一座弹药库,火力虽比1号舰强了一倍,可持续作战时间却也少了一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徐寿、华蘅芳和埃里克森等人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改良了锅炉系统,从立式也演变成了卧式,并对舰体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使二者充分结合起来,合理利用每一寸空间,节省吨位。
于是,六千吨级的4号舰开工了,徐寿、华蘅芳和埃里克森等人一边督造战舰,一边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良设计,最终4号舰还是沦为了试验品,只建造了一艘,不过却从中得到了大量的有价值实验数据,这对后来开工建造的5号舰和6号舰提供了决定性的支持。
如果说4号舰是一个过渡性的试验品,那么5号舰和6号舰则是一个较为成功的作品了。
建造七千吨级铁甲战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新的结构力学和当前世界最顶尖的造船技术。
还好有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英法两国在1860年时就具备了这个能力,李卫国当年派往欧美留学的大批学员业已学成,陆续归国,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造船工业先进的英法两国,并带回来了先进的结构力学知识和造船工艺技术,迅速填补了江南造船厂在这方面的空白,可谓是及时雨了。
七千吨级的5号舰和6号舰依然是浅水重炮舰设计,有了4号舰作为试验牺牲品,5号舰和6号舰直接吸取了成功的设计经验,建造起来异常顺利。
5号舰和6号舰的排水量分别是7120吨和7300吨,在没有数控的时代,这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