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 (第1/4页)
朔�拇煺鄹小!�
但是成就,更多的表现为“获得”,一种权势的获得,如身居高位,腰缠万贯,床上*等等,在常人眼里可能就是幸福,其实不然。“高处不甚寒”不是空穴来风的强说愁的说法,许多出身于钟鸣鼎食之家的富贵子弟,往往对男耕女织布衣之家眷恋不已。举个实例,我们这一代出生于“*”之后,社会稳定,功利高扬,人心思进,应该说是一个黄金时代。而且由于父辈因饱受非理性造成的苦难,所以千方百计甚至到了不择手段为我们构筑幸福生活。天下父母心,可感天动地。然而,我们中许多人却是“长肉不长心”,没有相应地感到幸福,相反觉得迷惘无所适从。其实,要为他们辩护并不难,只要想想北京全聚德的烤鸭,就能够明白其中三昧了:这些烤鸭不会感谢把它们内腹塞得鼓鼓的主人的。我想,人是最不希望成为工具的,一旦意识有了主体意识时,他就想成为自己,寻找自己,为自己定位,包括对幸福观的定位。
下面我举两个例子,他们在常人眼中,一生都带着不幸。为他们悲剧性的一生扼腕叹息。可是,一旦我们深入他们的世界,就会发现他们才是真正的幸福者。
法国诗人兰波说,“生活在别处”。也就是说,人是生活在渴望之中,而不是生活在现实之中。从这个意义上看,人是最不现实的物种。兰波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着生活,或者说寻找着所谓的幸福,为此他甚至流浪到荒蛮的非洲体验一种“别处”的悲凉况味,最终死在寻找“生活在别处”的“路上”。但是,他认为自己是幸福的。兰波的幸福观是诗人式的。他作为诗人,深知双腿的意义在于走向远方。正因为如此,兰波这个异教徒深深感动了在巴黎的神父,说他有着前所未有的信仰,并破格为这个异教徒做了临终的祷告。
还有,现代哲学之父——德国哲学家尼采在弥留之际,看着妹妹为这个一直与魔鬼(心魔)作斗争的人(尼采本人)禁不住哭泣,便天真地对她说,“为什么哭,我们不是很幸福的吗?”
常人不禁要发问,他一生处在痛苦与疯癫之中,配拥有幸福吗?
但是,只要我们稍稍去解读一下这位哲人内心世界,就能够知道他的确是幸福的。他一直沉醉在自己精心构筑的哲学世界中,停留在酒神癫狂状态中,即在自我理想中诗性地存在着。他的一生就为自己的生命的激情所驾驭,直抒胸臆,逞性而为,带着“赤子”情怀,像一个孩子。尼采的“超人”之说,在我看来就是一种“自我实现”的学说,是对自我生命的尊重。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幸福的,并一直沉浸在幸福之中的。幸福是癫狂的,即使最普世的幸福就是一种自我狂欢。
幸福的标准是自设的,是自我的满足,就像人生意义是自我设定一样,只有自我认可,才能达到内心的平衡,才能使内心被激情所充溢。
我们千万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身上,因为幸福是自己,只是一种内心感受而已,尊重自己就应该成就自己,满足自己,不管是虚荣,还是永恒的光荣,只要自己觉得内心需要,沉浸其中,并能自足,便是一种幸福。
幸福,一言概之就是内心的自足。 。 想看书来
自由札记
文/龙之鸣(老虫)QQ:58852736
………
关于自由
美丽的监狱始终是监狱,即使阳光明媚,鲜花遍野,毕竟还是禁锢人的地方。但很多人因为习惯禁锢,或者爱上了鲜花、阳光而忘记了禁锢,而会爱上监狱。人是一种很容易体制化动物。
完美的社会本身就是一座监狱,因为它必须有序,必须有一套使大家服从的 “自由原则、统治原则、管理原则” 等种种约法,去约束人,管理人,甚至禁锢人。
而作为人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