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 (第2/5页)

来,穿过十字街口,到回人的街区里来。

当地人所说的回人,实际上是指维吾尔人,又被朝廷的官员称为缠民。

胡英与阿洛虽然穿的是汉人装束,但脑后的辫子却没有留下。喀什噶尔又没有假发可买,只好这样出发。一路上因是维吾尔人居住区,普通百姓并不剃满人头,也就未引人注意。

可是吐鲁番为进入南北疆之孔道,汉族人大量增多。见这两个人为汉人模样,着汉人衣装,却脑后无发,就悄悄地议论起来。

胡英正在街上转着,见街左边有一处俄国人的商店,就走了进去。一个老板模样的人看到了他们,热情地迎了上来。

进得大门,胡英见院子里的廊檐顶棚下,地上铺了好几块毡毯。几个维吾尔人打扮的男子很有风度地坐在上面,但却没有俄罗斯人的装束。他们在交谈着什么,胡英也听不懂。突然,一个词飞进了胡英的耳朵,“亨顿斯达尼”。

胡英立即用印度语对老板说了一句:“亨顿斯达尼,扎班波鲁萨克塔。”意思是说如果他们是说的印度语,那就可以与他们交谈了。

结果,老板叫来了一个男子,那个人用印度语与他进行了谈话。原来他才是老板,阿富汗人。院子里的几个人是他的朋友,从安集延来的商人,主要是做茶叶与大黄生意。阿富汗老板走过许多地方,对孟买、加尔各答很熟悉。他听说胡英是从印度来的,就对安集延的朋友作了介绍。

阿富汗老板问胡英是否喝茶?胡英回答了他。他又问胡英是喝印度茶还是中国茶?胡英想了一下,说喝中国茶。胡英心想在吐鲁番,应该能够喝到正宗的中国好砖茶的。

不料阿富汗老板为他们端来的竟是叶底花青严重的砖茶。这种茶在茶叶行内是被当作劣质茶对待的,根本就不可能出售。

胡英刚尝了一口,就连忙吐了。他自跟随父亲料理茶叶生意以来,可以说无论啥时候,除非是没有茶喝,只要喝茶,那是相当讲究的。不是他要挑剔,而是他的舌头要挑剔。稍微次一些的茶叶,会让他难以下咽。何况这杯茶里的焦味浓烈。

原来,茶叶在杀青和烘炒过程中,如果温度与技术掌握不当,就会造成焦叶焦芽。若制做成品时,开汤就会有严重的焦味。

阿富汗老板见胡英吐了茶,连忙问是怎么了。胡英说:“你这茶是在哪里买的?”

阿富汗老板回答是在“乾茂升”茶庄购买,因为全吐鲁番的茶叶都是由“乾茂升”批发来的。

胡英心里明白了,在喀什噶尔他就知道“乾茂升”是湖南人开的,但因为一直在忙于推销印度红茶,没有时间去茶庄看看。听阿洛说有几次分号的老板来拜访他,都因他不在而错过。

胡英问阿富汗老板为啥子这么劣质的茶叶他也喝时,老板回答他自己并不喝茶,而且几乎所有的阿拉伯人都不喝茶。

胡英不好意思空手出来,就在老板的商店里选了一块安集延丝绸,花了六两银子。

两个人在街上溜达了一下午,发现虽然热闹,却没有喀什噶尔的货物齐全,而且这里是以棉花、葡萄生意为多。

胡英对阿洛说:“等我们这次回来,在吐鲁番要设一家大一点的分号,中、印茶都经营。”

在汉人的一家商店里,他们发现了有假发在卖,就一人买了一条,当时就戴了。不过这儿的辫子质量差点,颜色都是黄黄的,好像是用牛尾巴毛做的。胡英的那根还黑一些,阿洛的就黄得很了。没办法,聊胜于无吧。只是没想到,这奇特的打扮,走在了街上,却引起了更多的人议论。

回到了客栈,两人各要了一大盘拉条子吃了。见太阳已经落下了地平线,北面的天山雪峰又清晰地露了出来,东北面火焰山的红色也历历在目。胡英便让小二买了几只油馕和几斤熟牛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