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部分 (第4/4页)
质,就能毁掉价值上千的毛坯。
这也是为何美国黄蜂发动机能领先全世界的主要原因,很多国家最后都卡在加工工艺和材料技术上,由此可见基础工业是多么重要,工业加工能力才是一切新技术的真正基石!这也是他为何从始至终都努力完善基础工业的主要原因,因为就算拿出图纸,很多东西也不是目前的加工能力能够造出来的。还有就是培养技术人员创新性的考虑,尤其当这架全铝飞机出现后更坚定自己的想法。
中国不缺乏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走出国门,高端人才会不断涌现出现。可当他们回来报效国家,梦想发挥专长后自己却将他们变成复制机,将是多么可怕的景象!科学道路,成果带来的只是喜悦,真正地风景都在路上,历史也证明无数伟大发明都是旅途上妙手偶得,造就出一位位传世大师级人物。所以这件事也暗暗提醒他。非必要关键技术要尽量少使用资料机,以免一时痛快却为民族留下百年遗憾。
不过目前倒有两个关键技术可以提供。
不,应该说是关键思路。
杨秋向邝煦堃使个眼色,让雷猛和警卫将无关人员带到远处后,和苗洛一起坐到飞机前,抚摸着蒙皮问道:“你们想过要多久能研制出新发动机吗?”
巴玉藻脸上掠过一丝难色,说心里话他真没想过能成功。别看工厂规模不小。上上下下也有两百多员工,但和国外相比底蕴缺乏太大。就拿现在来说,杜拉铝是重庆的。发动机也是以重庆为模板仿造的,气动外形也利用了国外一些技术,所以至今手中都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何况航空业在欧美被誉为烧钱行业。投资赞助人绝大部分都是百万富翁,如果不是欧战刺激恐怕全世界有一半飞机厂关门倒闭。几年的积蓄甚至杨秋支持的创业金也都所剩无几,如果不是有代加工撑着,恐怕已经散架了。
但他不能轻易认输,所以咬着牙说道:“少则三年,多则五年,我认为就能取得突破。”
“五年不算长,但你考虑过没有,你们至今都没有自己的产品,靠代加工这点利润能留住多少人才?刚才你们自己也说了。每台发动机造价就要几千,五年下来要报废多少台呢?”
杨秋的话让两人脸色发僵,心里暗叫糟糕,难道满腔心血真要付之东流?倒是坐在旁边的苗洛看两人难过说道:“辰华,不如让我哥来投资一起研究吧?”
杨秋笑着拍拍她的手。笑道:“俗说话救灾不救穷,搞实业也是这个道理。就算借款或找人投资渡过难关,但将来呢?产品是需要不断升级换代的,真正地实业家不会停止对技术的追求。新的还要新,好的还要好,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技术革命和进步。这里面要涉及到多少资金呢?”蔡锷在旁边听着暗暗点头。这些话一语道破了绝大多数民国企业最缺乏的东西。…;
技术再投资!
欧战的春风让全国上下多了上万家工厂作坊,但其中具备技术含量的却极少极少,而赚了钱的实业家们为追求更大利益往往会买成熟机器设备扩大生产,却忽视技术升级的重要性。相反国外就很重视,光是一种最简单的纺纱机为增加效率就改了又改,到现在都没中断。要搞工业,不能光靠国营和杨秋的几家集团公司,只有像巴玉藻这样的实业家涌现并成为中坚力量,才能算真正地成为工业国家。
可现在认识到这点的人却少之又少,即使有积极从事技术革新的实业家也因为资金、技术、底蕴等等限制难以维持,长此以往势必会打击他们创业和进行技术投资的信心。杨秋这次出来就是为调查这些小企业的生存状况,为接下来的第二轮工业改革做准备的。他继续说道:“你们的问题就是太过自信!如果我猜得没错,代加工恐怕只能维持工厂的日常开销,对吧?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