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2/4页)
尔语成为通用语言,到古巴比伦王朝(建于公元前18世纪)时,阿卡德语楔形文字最终成为两河流域通用文字。苏美尔语言和文字逐渐成为只有学者才能掌握的古语文,在宗教、仪式和文学中作为高深学问被使用。到帕提亚时期(前126—公元227)后各种的楔形文字全部失传。
和汉字相同,苏美尔文字基本上是一种表意文字,其中也包括一些表音符。以中文和苏美尔文为代表的世界上的原创表意文字实际上是表意符为主、表意和表音符混合组成的文字。动词、名词和形容词基本上由表意符表示。和汉字不同的是:它造字的原则是尽可能地限制增加符号数量(现知苏美尔字符约1800个),因而,苏美尔人用一个符号同时表示几个词义相近而发音不同的词,如“口、牙、鼻、说、词”读为:ka, zú, kiri4, dug4, inim,但都用一个符号表示。为了区别同一符号表达的不同词,它在语义符号后附加表示不同读音的表音符号,或在词尾和词头附加表意的“定义符”或称为“部首偏旁”,如“木、神、地名、织物”等等。苏美尔楔形文字中的部首和汉字中的形符(偏旁部首)功能同样,多数放在声符的左面(前面),少数放在声符的右边(后面)。唯一不同的是,古汉语词汇多是单音节,一个汉字只需要一个声符,因此可以和意符合体成为一个方块字,而苏美尔语中多音节的词汇有一些,有时一个词需要两个以上的声符,无法成为合体的方块字,如:苏美尔词gi?+gu…za “座椅”中的gi? “木”为左形, gu…za = guza为右声,和(中文)木+奇=椅一样同出于形声造字原理。ídIdigna “底格里斯河”的íd=水(左形)+Idigna(右声),和水+工=“江”同理。uzmu?en = uz(左声)+ mu?en“鸟”(右形),和甲+鸟=鸭的造字法一样。苏美尔语言的语法特征被称为粘着语。它的词根不变化,依靠在词根上添加前、中、后缀来表示语法作用。和汉语一样,名词和动词是同形的。它的词汇基本上是单音节的,一种物或一个概念由一个符号(字)写出。
三 消亡了的苏美尔和阿卡德语楔形文字(2)
楔形文字的符号的形态或字体演变和我们的汉字类似,也是由图画符号的圆笔向抽象的方笔发展,由图画符的多笔画字向抽象的少笔画字发展。古苏美尔图画字苻的圆笔画很多,各字大小不一,合体字写得分离,笔画繁多,相当于我国的甲骨、金文时期。到了阿卡德帝国统一时,阿卡德字虽仍保留一些圆笔,但字形规范、造型十分典雅,似画似字,从书法美学看是最精美的楔形文字。它相当于我国秦帝国的规范化的小篆字。到古巴比伦时期,出于书吏对书写效率的要求,笔画的圆笔已全部消失,字形的笔画被大量简化,类似我国由秦到汉时期的隶书革命。国王的石刻碑铭为了追求艺术效果,仍使用古阿卡德和乌尔第三王朝的典雅古体字,像著名的汉穆腊比法典碑就是用繁体的古体字写成。在民间,新的简笔字被大量地使用,大大提高了书写效率。楔形文字的简化过程在以后的巴比伦、亚述各时期仍逐渐进行。尤其是在北方的亚述,最后的简化字不但笔画少而且把斜笔画变成了横笔或竖笔画,和古字体相差越来越远。最后的波斯楔形文字,受字母文字的影响,把字笔画简到最少,放弃了大量的表意和同音符号,成为十分简洁的41个音节符加极少的表意符的新文字。
阿卡德文字是古代两河流域楔形文字使用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一种,起源于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完全废止于公元第一纪左右。由于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文明产生于各种语言互相交融的近东地区,埃及和苏美尔人必须用表意符的读音表示他们不理解的外族名字和词汇,这些拼写外国语言的表意符自然而然地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