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通鉴之志 (第1/3页)

熙宁三年春,司马光的书房。

\"大人,\"一位幕僚拿着厚厚的史料走进来,\"这是刚从各地收集来的史料,请过目。\"

司马光放下手中的朱笔,接过史料。自从去年被排挤出朝廷核心后,他就开始全身心投入《通鉴》的编纂工作。

\"嗯,\"他翻看着史料,\"这些都很有价值。尤其是这份关于五代史的记载,填补了不少空白。\"

\"大人日夜操劳,要注意身体啊,\"幕僚关切地说。

司马光摆摆手:\"这部《通鉴》关系重大,不能懈怠。历史是面镜子,今人若不能从中吸取教训,就会重蹈覆辙。\"

说着,他看向窗外。春日的阳光洒在院中的梅树上,但他的心却很沉重。

\"你看现在的新政,\"他叹息道,\"何尝不是重复了历史上的错误?王安石不读史书,所以不明白强行改革的后果。\"

正说着,刘攽匆匆走进来:\"大人,刚收到消息,王安石又下令清洗官员了!\"

\"又来?\"司马光皱眉,\"这次又要针对谁?\"

\"主要是三司的官员,\"刘攽说,\"凡是反对新政的,都要调离。\"

司马光冷笑:\"他这是要赶尽杀绝啊!也好,让我们看看,历史会如何评判这一切。\"

说着,他转向书案,继续编纂《通鉴》。在他看来,这部史书不仅是对过去的记录,更是对当下的警示。

\"大人,\"刘攽看着伏案工作的司马光,\"您打算如何编排这部《通鉴》?\"

司马光放下笔:\"我准备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写到五代后周。以编年体记载,重在彰显治乱兴衰的规律。\"

\"这么大的工程......\"

\"是啊,\"司马光说,\"所以我已经请了范祖禹、刘恕等人相助。这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面镜子。让后人能从中看到兴衰成败的道理。\"

正说着,范祖禹带着一摞史料走进来:\"大人,这是关于汉武帝时期的盐铁专营的资料。\"

司马光眼前一亮:\"正好!你知道吗?王安石的新政,很多都是在模仿汉武帝时期的政策。但他却不明白,当年那些政策最终带来了什么后果。\"

\"是啊,\"范祖禹叹息,\"如今的青苗法、均输法,不就是重蹈覆辙吗?\"

司马光提笔在纸上写道:\"夫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治国之道,在于鉴前事而知后事。\"

\"大人说得极是,\"刘攽道,\"只可惜王安石不读史书,否则也不会......\"

\"正因为如此,\"司马光打断他,\"我们更要把这部《通鉴》编好。让后人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他站起身,踱步到窗前:\"你们看,王安石这次清洗三司官员,不就是在重复桑弘羊的老路吗?当年汉武帝倚重桑弘羊,推行盐铁专营,表面上国库充盈,实则民力凋敝......\"

\"所以大人要在《通鉴》中特别记载这段历史?\"范祖禹问。

\"不错,\"司马光点头,\"历史上的教训,都要如实记载。让后人能看到,强行改革最终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说着,他又回到书案前,继续编纂《通鉴》。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一项学术工作,更是一种政治抗争的方式。

而此时的汴梁城内,王安石的新一轮清洗正在进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谁又能说,它不是在重复着某些古老的轨迹?

司马光伏案疾书,仿佛要把所有的担忧和期望,都寄托在这部鸿篇巨着中。

\"大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