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通鉴之志 (第3/3页)
录着:\"夫为政之要,在于知常达变。太宗虚心纳谏,既革弊政,又不失祖宗之法,此乃千古之典范......\"
正写着,又一位幕僚进来:\"大人,听说王安石准备改革科举考题,要以新学取士了!\"
\"果然,\"司马光叹息,\"他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传统啊。\"
他站起身,踱步到窗前:\"我们祖先留下的典籍,都是千年智慧的结晶。今人当以谦虚之心研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哪能全盘否定?\"
\"所以这部《通鉴》更要写好,\"范祖禹说,\"让后人能看到我们文明的根脉。\"
司马光点头:\"正是。这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份文明的传承。来,我们继续编纂......\"
窗外春光依旧,书房内的学者们伏案疾书。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承中华文明的重任。
而这部《通鉴》,将会成为照亮后世的一盏明灯。
\"大人,\"刘攽又拿来一摞史料,\"这里有一段关于北宋初年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记载。\"
司马光接过史料,仔细阅读:\"这段很重要。赵匡胤知道,治国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他用温和的方式化解了武将们的兵权,既稳定了朝局,又给了武将们体面。\"
\"是啊,\"范祖禹说,\"不像现在,动不动就大开杀戒,搞得人心惶惶。\"
司马光提笔记录:\"为政贵在以德服人。太祖皇帝以温和手段化解军权,既安天下,又全将帅颜面,此乃大智慧也。\"
正写着,他突然想起什么:\"你们知道吗?当年范仲淹变法,也是采取渐进的方式。可惜......\"
\"可惜什么?\"幕僚们好奇地问。
\"可惜他还是失败了,\"司马光叹息,\"但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改革要顺应民心,要考虑各方利益,不能一味求快。这些都要在《通鉴》中详细记载。\"
他继续写道:\"夫治国如烹小鲜,火候太过则焦,不及则生。求变求新,当以循序渐进为要,此千古不易之道也。\"
范祖禹看着这段文字,若有所思:\"大人的意思是说,改革不是不可以,但要把握分寸?\"
\"正是,\"司马光点头,\"我们祖先留下的典章制度,都是经过千百年实践检验的。要改革,也要在这个基础上改良,而不是全盘否定。\"
他站起身,看着满屋的史籍:\"这些都是我们的根啊。王安石不读史书,所以不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更要把这些智慧记录下来,\"刘攽说,\"让后人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
司马光重新坐下,继续编纂:\"来,我们把这段关于赵匡胤的记载写详细些。要让后人明白,治国之道,贵在以德服人。\"
窗外,春风拂过梅树,花瓣纷纷扬扬。这些在书房中埋首典籍的学者们,正在用他们的方式,守护着中华文明的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