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整理古籍 (第2/3页)
阳更是全神贯注,裁剪宣纸时,尺寸反复比对;涂抹糨糊时,量少而均匀,手指灵活地将修补纸片嵌入孔洞,压实、抚平。一本医书修复下来,耗费了他整整一周时间,成果虽不算完美,但看着古籍焕然一新,徐阳心里满是成就感。 古籍整理不只是修复破损,版本鉴别同样关键。徐家藏书中有几套《论语》,看似相同,实则版本各异。徐阳翻阅资料、请教专家,了解到不同朝代刻印《论语》在字体、排版、避讳字上大有讲究。宋代刻本字体刚劲有力,笔画粗细分明;元代刻本字体圆润,多简体字;明代刻本纸张厚实,避讳皇帝名讳十分严格。凭借这些细微差别,徐阳仔细甄别,为每套《论语》确定年代与版本,还撰写详细笔记,记录版本特征,以防混淆。 除了技术活儿,古籍整理还需深入解读内容。徐阳在一本清代家族谱牒中,发现徐家先辈曾参与抗击外敌的事迹。当时外敌入侵,徐家散尽家财,招募乡勇,奔赴战场,族谱中寥寥数语,却勾勒出先辈们英勇无畏的身影。徐阳热血沸腾,进一步查阅县志、史稿,将这段被历史尘封的家族故事完整还原,撰写成文,发表在当地文史刊物上,引得不少学者关注,也让徐家先辈的事迹重焕光彩。 然而,古籍整理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资金短缺是一大难题,古籍修复专用工具、药水价格不菲,高品质宣纸更是昂贵,徐家经济本就不宽裕,时常捉襟见肘。有一回,急需一批防虫蛀的樟木书柜存放修复好的古籍,可家里拿不出钱,徐阳四处奔走借钱,屡屡碰壁,急得满嘴燎泡。最后还是镇上文化部门听闻此事,资助了一笔资金,才解了燃眉之急。 技术瓶颈也时常困扰徐阳。遇到古籍纸张极度碳化、一碰即碎的情况,常规修补方法根本行不通;还有些古籍用特殊颜料书写,年代久远后褪色严重,难以辨认字迹,现有的修复技术、鉴别手段派不上用场。徐阳为此茶饭不思,整日泡在古籍里,反复尝试新方法,失败了就总结经验,继续钻研。他加入各类古籍修复论坛,与同行交流心得,汲取灵感,还远赴外地参加学术研讨会,向业内权威专家请教,一点点攻克技术难关。 在整理古籍过程中,徐阳还意外揭开一段家族隐秘往事。那是一本暗黄色布面古籍,锁在地下室角落的箱子里,多年无人问津。徐阳打开一看,里面文字隐晦,夹杂不少密语符号,似乎在刻意隐瞒什么。他花了数月时间,结合家族传说、地方史料,破解密语,竟发现徐家在清末曾守护过一件关乎国运的宝物——一颗据说能洞察天机、预测灾变的神秘宝珠。当时列强觊觎宝珠,徐家先辈舍生忘死,将宝珠藏于隐秘处,而后世子孙为防泄密,便用密语记录此事,代代相传,严守秘密。徐阳得知真相后震惊不已,也深感家族责任重大,愈发坚定守护古籍、传承家族文化的决心。 大学毕业后,徐阳放弃大城市优厚工作机会,回到小镇,全身心投入家族古籍整理事业。他牵头成立古籍保护工作室,招募镇上有文化基础、对手工艺感兴趣的年轻人,免费培训古籍修复技能,壮大整理队伍;还与当地学校合作,开设古籍文化科普课程,带着古籍走进课堂,让孩子们亲手触摸历史,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为了让古籍走出“深闺”,徐阳利用互联网平台,搭建古籍数字化网站,将修复好、解读过的古籍高清扫描上传,配上详细注释、音频讲解,供全球学者、文史爱好者免费查阅。网站一经推出,访问量激增,不少国外学者发来邮件,称赞徐家古籍珍贵难得,感谢徐阳的无私分享。一时间,徐家老宅成了文化交流热点,常有游客慕名而来,徐阳便充当导游,讲述古籍背后故事,传播中华文化。 但随着知名度提升,麻烦也接踵而至。有文物贩子觊觎徐家古籍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伪装成学者、收藏家上门,妄图高价收购;也有商业机构想与徐阳合作,将古籍元素商业化,开发文创产品,却全然不顾文化保护原则,只图盈利。面对种种诱惑与威胁,徐阳一概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