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听众挤满会场 (第1/2页)

# 听众挤满会场 在文化复兴的时代浪潮中,徐阳宛如一颗执着闪耀的星辰,凭借着对家族古籍的一腔热忱与多年深耕钻研,逐渐从老宅那一方狭小天地走向学界瞩目的大舞台。他的名字,伴随着一项项令人瞩目的古籍研究成果,在业内口口相传,引得无数文史爱好者、学者专家纷至沓来,只为一听他的分享,汲取那沉淀于古籍书页中的智慧精髓。而这一天,徐阳受邀来到大城市的文化交流中心,举办一场关于家族古籍传承与研究的专题讲座,场面之火爆,远超众人想象,会场里里外外被听众挤得水泄不通。 讲座定在上午九点,可清晨七点刚过,文化交流中心的门口便已人头攒动。有背着书包、满脸朝气的大学生,眼中闪烁着求知的渴望;有头发花白、气质儒雅的退休老教师,手中紧握着笔记本,显然准备详实记录;还有各行各业的文史发烧友,身着汉服、唐装,以独特的穿搭彰显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他们早早赶来,只为抢占一个靠前的好位置。场馆工作人员望着乌泱泱的人群,不禁咋舌,赶忙增派人手维持秩序,疏导人群排队入场。 徐阳此刻正在后台做着最后的准备。他身着一袭简约的中式长衫,身姿挺拔,眉眼间透着沉稳与自信,手中反复翻阅着讲座的讲稿,尽管内容早已烂熟于心,但他仍不敢有丝毫懈怠。身旁的助手小声提醒:“徐老师,外面人太多了,远超预期,会场座位怕是不够。”徐阳微微皱眉,旋即镇定下来,说道:“尽量协调,实在不行,加些临时座椅,不能让大家白跑一趟。” 八点半,会场大门缓缓打开,人群如潮水般涌入。前排的黄金位置瞬间被一抢而空,有人为了争座位差点起了争执,好在工作人员及时调解。不一会儿,会场的固定座椅便座无虚席,后排、过道也都挤满了人,连门口、窗台边都站满了踮脚张望的听众。工作人员手忙脚乱地搬来一批折叠椅,安置在过道间隙,可依旧供不应求,不少人索性席地而坐,眼神却始终紧紧锁定讲台,生怕错过徐阳的每一句话。 九点整,徐阳稳步走上讲台,台下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他微笑着向大家点头致意,抬手轻轻压了压,掌声渐息。清了清嗓子,徐阳开口道:“各位朋友,非常感谢大家在繁忙的日程中抽出时间,齐聚于此。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与家族古籍的故事,一段跨越数百年时光,饱含先辈心血与智慧的传承之旅。”他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通过音响传遍会场每个角落,听众们纷纷安静下来,沉浸在他营造的氛围之中。 徐阳的讲述从老宅的地下室开始,那里是他童年的“神秘乐园”,昏黄灯光、满架古籍,初次窥探时的懵懂好奇,扯破古籍书页后的惊慌失措,绘声绘色的描述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谈及求学之路,他眼中闪过一丝坚毅:“为了能读懂古籍、修复古籍,我毅然选择古籍修复与文献学专业,那时冷门艰难,却从未后悔。大学的图书馆、实验室,处处都有我钻研的身影,手上的茧、身上的伤,都是成长的勋章。”台下不少学生听众频频点头,眼神中满是共鸣与钦佩。 当讲到古籍整理的艰辛过程时,徐阳神情凝重。他展示古籍破损的图片,书页受潮发霉、虫蛀鼠咬,惨不忍睹。“修复古籍,讲究的是耐心、细心、匠心。除尘时,软毛刷要轻如鸿毛;祛霉时,药水剂量得精准把控;修补孔洞,裁剪宣纸、涂抹糨糊,每一步都容不得差错。”他边说边现场演示简单的修复动作,手法娴熟利落,引得台下阵阵赞叹。有位从事文物修复的听众不禁感慨:“这活儿看着容易,实则要下苦功夫,徐老师这份专注太难得!” 古籍鉴别环节,徐阳拿出几套不同版本的《论语》,放大镜在手,比对字体、排版、避讳字,深入浅出地讲解各朝代刻本的特点。“宋刻本字体刚劲有力,笔画粗细分明,有大家风范;元刻本字体圆润,简体字增多,带着时代变革的印记;明刻本纸张厚实,避讳严苛,皇权影响一目了然。”听众们听得目不转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