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3/4页)
也就是说,企业是靠经营劳动来实现价值增长的。同样是劳动,劳动者在慈善机构那不会使机构出现价值增长,在行政机构那也不会使机构出现价值增长,只有在企业里才会使企业这个机构出现价值增长。其根本的原由就在于企业的行为是在经营劳动,将劳动转为劳动产品,卖出一份劳动产品,收获回一份增长价值。至此,在理论上将企业经营内容界定为劳动,似乎没有太大的逻辑矛盾。
但是,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还是存在问题的。人们一般地认识劳动,总是指向活化劳动,而很多企业行业经营的并不是活劳动,虽然其过程中存在着活化劳动,但其价值的增长核心并非侧重在活化劳动上。如金融业、IT业、中介业等,虽然我们也可以运用物化劳动理论解读其劳动的存在,但其理论推论和认知过程就复杂多了,而且主要的是现实中企业运动演绎出来的市场交换情状,已经不能直接地看到太多的活化劳动踪影,我们定义企业经营的是劳动,将使理论趋于僵化。
我们完全有理由这么认识,企业经营内容无论多么复杂多样,无论是买空卖空还是实业贸易,其经营元素抽象起来归纳无非两类,一是人,二是物(含虚拟物)。人和物,是活化劳动和物化劳动的客观存在形态,二者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存在一个价值。就企业经营而言,本身并没有非活化劳动不取或非物化劳动不用的必然选择,企业经营需要的是存于活化劳动或物化劳动中的那份价值。人能挖土,机器更能挖土,舍人而取机器也;需挖的土太少,用机器成本过高,舍机器而取人也。因此,企业经营的内容实质是一个价值。货币、人力,机器、土地,信息、人脉,只要有价值就行,将不同形态的价值组织拢来,予以整合,然后打包出售,从而实现新的价值增长。
企业经营价值的命题并不是一种纯工作室内的逻辑推论,同时更是一种客观现实的反映。上市公司把企业股权分割成碎片出售,银行将存款业务打造成用户理财卖出,中介公司出售一个信息,策划公司策划一份方案,这些非传统企业的产品与传统企业的产品尽管形式迥异,性能殊非,可是它们之间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特性,都表现为一个价值。企业经营产品也好,经营劳动也好,其实都是在经营着一个价值。也只有把形形色色的企业经营内容抽象到价值层面,才能找到它们的共同点,这种概括才能在逻辑上无懈可击,也才能真正清晰地解读出当今世界迷雾般的市场万象。
我们知道,无论怎样解读,价值是一个相对存在。在交易没有完成之前,价值永远只是一个期望值,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期望值是不尽相同的。只有交易完成,价值才以价格的形式准确地显示出真正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看,蕴含期望值的事物,本质上只能是一个价值资源,是一个具有价值的事物,但并不是真正的价值本身。这一点也不是瞎搅文字游戏,有如人的身高总是一个有尺寸的长度,我们不能说人的身高就是尺寸,人的身高是通过度量才能显现出来的一样。企业之所以称之为企业,其中“企”就是企望,企业的风险也就蕴含在这一“企”之中。面对一份低价战略方案,市场的感受或许会误会你的产品档次太低而无人问津;当你把价格拉向高端,却竟又是曲高和寡。企业的期望值能不能顺利地实现,这在没有成为现实的时候谁也不能宣布为成功。什么是成功的交易?只有当交易对方将款项打进自家银行帐户后,企业家才有可能长长嘘出一口气。这应当是不搞企业的人们难以体会到的经营感受。因此,与其说企业是经营价值,还不如说是在经营价值资源,是在经营企业自身那份计划周密的期望。
把企业的经营内容描述为价值资源,并非文学笔墨,证券公司股市价格动态显示牌,非常形象地记录了从期望值的形成、推出到成功实现或惨败收锣这一风险跳跃情形。没有成交的价格永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