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3/5页)

曾恨要攒够一笔能够建庙的钱。

小本生意,利润微薄。直到10年后,曾恨才攒下了5万多元。连同变卖母亲留给她的金手镯、金耳环,总共有了6万元。

1993年,6万元在当地能够建起一座相当讲究的民宅了。埋在心底的愿望终于有条件付诸实施了。曾恨找到当地政府申请“我要为解放军建庙”。没想到,得到的答复却是“不行”。

建成庙宇祀英魂(1)

“即便是听曾恨详细讲述了为解放军建庙的缘由,政府部门的领导也不能理解这种纪念形式。”一直关注着曾恨和“解放军庙”的崇武当地作家蒋维新说,“庙建起来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不少政府部门对待它的态度也是复杂的。”

崇武古镇在历史上是一个民间信仰非常多元的城镇。古城的正门内关帝庙的香火鼎盛,距关帝庙不足百米的城门外,又高高地耸立着道教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尊神像,北门则敬奉着妈祖。这里每家每户都有祭祀祖先的“祖屋”,老人临终前要先移入祖屋,以后每逢节日和祭日,都要举行重大的祭祀活动;而一母所生的兄弟几个,都有各自的祖屋,屋内供奉的神灵还各不相同。

但把解放军烈士供奉在庙里,在全国闻所未闻。用这种敬神的方式纪念解放军,在普通人看来多少有些“不伦不类”。

接待曾恨的领导理解她的心情,向她建议建烈士纪念碑,这才是合理的纪念方式。但曾恨执拗地坚持建庙。

对这个固执的老人,领导也毫无办法。最后他提了个要求:“建庙可以,但要交20万元地皮费。”

20万元对一个花甲老人来说是笔巨款了。“他们是想吓住我,可我不怕。钱虽然不够,但总有办法解决。”倔强的曾恨更坚定了建庙的信念。

也是在1993年,就在解放军战士牺牲的西沙湾海滩上,崇武镇民间发起重修“和寮宫”。这座庙纪念的是古代的将士。

崇武民风古朴,素有奉祀为民捐躯的英雄的习俗。明朝时,戚继光曾率部在泉州海域与倭寇激战,众多将士阵亡。一部分阵亡的将士也葬在西沙湾的海滩旁,村民建了一座面向大海的“和寮宫”,以祭奠奉祀这些英灵。文革期间,和寮宫也被当做“四旧”拆毁。这座庙宇的重修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认可。

同样是纪念战士,为什么纪念明朝抗倭的牺牲将士可以建庙,纪念解放战争中捐躯的、为掩护百姓献出生命的解放军将士就不可以?曾恨想不明白。她找到负责组织重修和寮宫的崇武老人会,提出要把“解放军庙”和和寮宫修建在一起。“他们都是英雄。”

崇武老人会是由当地德高望重的老年人组成的民间组织,在群众中威信很高。曾恨的故事唤起了不少老人对西沙湾战斗的回忆。他们理解曾恨,支持曾恨。

于是,由曾恨出资的“解放军庙”紧挨着和寮宫开工了。由于和寮宫已经修到一半,工人们就在正殿旁加盖了一座侧殿,用来做“解放军庙”。同一支施工队伍,同样的建筑形式,飞檐斗拱,石雕廊柱。所不同的,仅仅是庙堂里供奉的塑像。

建成庙宇祀英魂(2)

和寮宫内敬奉的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人物形象,穿着古代服饰,与普通的庙宇、庵堂一样。而右侧“解放军庙”内,敬奉的是27位身着戎装的解放军战士。

“解放军庙”的内部设计全部是曾恨自己完成的。从开工之日起,她就搬进工地边的一个工棚里。她喊回来在外地工作的儿子看管店面,自己一心一意造庙。

西沙湾建解放军烈士庙的消息很快在崇武、在惠安农村传开了,人们对它的关注超过了同时修建的和寮宫。人们被曾恨的虔诚所感动,自发地解囊相助。

一些文化人听了这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