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第2/5页)

进入大牢之后没几天,裴宗汉利用自己管理木厂的机会,盗窃官家木材出售,也被告发。他又贿赂太监杨庆,想求得免去罪行。事件被发觉之后,宣宗把他交给锦衣卫处理。

吴中之案经司法审查,认为他身为监守官却盗官家物产,又勾结内官,当斩不赦。宣宗认为,吴中身为皇祖旧臣,前代屡建功勋,现在暂且饶他一命,只除去了他少保的职务,并处罚官俸一年。

这两件事反映出明朝当时的官场现状:贪污成风、官官相护。可以设想,如果不是皇帝偶然发现了这件事。吴中必定将继续贪污下去。另外,对这件事情的处理也反映了宣宗仁慈的一面,吴中最终只是免去少保一职,并罚了款。(如果吴中处在朱元璋时代,砍头是必然的,能不株连五族就算万幸了)。吴中的工部尚书一职是否被免去?太监杨庆受到了怎样的处理,我们不得而知。但从这两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太监在明朝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事实上,仁宣之际,随着明朝社会日趋稳定、繁荣,朝廷上下都沉醉于歌舞升平、享乐之中。宣德初年,朝廷中的大臣、官僚为了追求享乐,经常设宴、*,以奢侈、淫乐相互攀比,歌妓满堂。贪污之风越来越重,已成为朝廷的一大弊政。

公元1428年六月,宣宗针对当时贪污、腐化问题,召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等到文华门前,对众位朝中大臣说:“祖宗在位时,朝中大臣都严格要求自己,很少有贪污腐化的现象。可是近年来贪污成风、行贿、受贿在朝廷上下屡见不鲜,又不可阻挡之势,这是为什么呢?”听完宣宗的问话,杨士奇回答说:“在永乐年的末期,朝廷中的大臣已经有了贪污的风气,只不过那时候刚刚开始,不像现在这样严重。”杨荣又说:“永乐末年,最大的贪污犯是方宾,没有谁能够超过他。”宣宗听了杨荣的回答后,立即追问道:“今日朝中谁最贪婪无比?”杨荣回答说:“现在朝中贪污最严重的就是刘观。”

第五章:中国和世界的时差(8)

刘观是明初洪武、永乐、洪熙、宣德四朝的御史,在朝中执掌着大权。随着官位的升迁,他的贪心也越来越大,几乎到了人臣共愤的程度。

杨荣回答完皇上的问题后,杨士奇接着补充说:“刘观身为都御史,都如此肆无忌惮地贪污,他的部下御史官员们也纷纷仿效,在各自职权范围内都大肆贪污掠夺,御史到各地名为巡视考察民情、官吏,实际上是到各地搜刮民脂民膏。这种恶劣的风气又影响到地方官员,他们也都效仿,如此恶行循环下去,贪污腐化的风气便到处蔓延,不能控制”。

宣宗听完杨荣、杨士奇的一番话后,又气愤又叹息,立即下令道:“扫除邪恶一定要干净,将刘观免去职务,予以惩治。”

宣宗惩办刘观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老百姓拍手称快,官员们感到害怕。刘观于公元1429年被免去死刑,改为发配辽东,后犯风寒病而死。公元1432年,宣宗接受上奏,批准在全国范围内考察各级主管官员是否存在贪污现象。自此,仁宣时期官员的贪污风气才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除了行政机构的贪污外,仁宣盛世之下司法也存在着不公现象。

宣德即位的第一年(公元1426年),即明王朝开国的第五十八年,在京城义勇卫军内发生了一起特大冤案,妻子偷情,丈夫判刑。此案轰动京城内外,在军队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执法机构不秉公办事,不调查研究,只凭一方口供给另一方定罪,人们纷纷上奏朝廷。宣宗闻讯,专门过问此事,才避免了这场冤案的发生。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北京城义勇卫军中,有一个常年不在家,在京城服兵役的军士叫阎群儿,家里有一个年轻美貌的妻子,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由于妻子年轻,丈夫又长久不在家中,妻子甚是寂寞。恰巧这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