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三十四 (第4/7页)
自然就会知道梗概,这里就不具体说了。至于你所说的,以佛法辅助儒道,儒佛二法一并实行,使得一切人在世法成为真的儒士,在出世法成为真的释子 (这样的想法) 。
若大通家,则禅净双修,而必以净土为主。若普通人,则亦不必令其遍研深经奥论,但令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即已。
如果是大通家,就禅净双修,同时也必定要以净土为主。如果是普通人,就不必让他普遍研究深奥的经论了,只要让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就好。
此人不废居家业,而兼修出世法。虽似平常无奇,而其利益不可思议。良以愚夫愚妇,颛蒙念佛,即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较比大通家之卜度思量,终日在分别中弄识神者,为益多多也。以故愚夫愚妇念佛,易得益。大通家能通身放下,亦易得益。若唯以义理是卜度者,则不得益,或反得病。及未得谓得,流入狂派者有之。
这是不废弃家庭事业的情况下,同时修持出世法的 (最佳途径) 。虽然看似平常无奇,但得到的利益却是不可思议的。实在是因为愚夫愚妇,老实念佛,就能够潜通佛智,暗合道妙。相比于大通家按自己的想法测度思量,整天在分别心中搬弄自己的识神,要有利益得多啊。因此愚夫愚妇念佛,容易得到利益。大通家如果能够通身放下,也容易得到利益。如果只是思惟分别义理,就不能得到利益,或许反而有害处,甚至也有人没有得到就说得到,流入了狂派。
参禅一法,非现今人所宜学。纵学亦只成文字知见,决不能顿明自心,亲见自性。何以故,一则无善知识提持抉择,二则学者不知禅之所以。名为参禅,实为误会。
参禅不适合现在的人修学,即使学也只是停留于文字表面,绝对不能顿悟明了自心,亲见本有自性。什么原因呢?一是因为没有善知识提醒和把持,替他抉择正确的路头;二是因为学习的人不知道什么是禅。名义上是在参禅,实际上是误会了禅。
光于宗教不宜混滥论,及净土决疑论,已示大概。今人无论上中下根,皆须以力敦伦常,主敬存诚,深信因果,广行众善,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为事。
我在《宗教不宜混滥论》,以及《净土决疑论》中,已经指明了其中的大概。现今的人,无论上中下根,都必须把努力遵行伦常道德,恪守诚敬,深信因果,广行众善,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作为事业。
因果一法乃世出世间圣人,烹凡炼圣之大冶洪炉。若最初不以因果是究,则通宗通教之后,尚或有错因果事。因果一错,则堕落有分,超升无由矣。
因果一法,是世出世间圣人,烹炼凡夫,成就圣果的大宝炉。若最初不将因果的道理研究透彻,那么等到通宗通教后,或许还会做错落因果的事。因果一错则堕落有分,超升无望了。
且勿谓此理浅近而忽之。如来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而凡夫心量小,凡经中所说之大因果处,或领会不及。
不要说因果的道理浅近而忽略它。如来成就正觉佛果,众生堕落三途六道,都没有超出因果之外。而凡夫心量狭小,佛经中所说的大因大果,或许领会不到。
当以世间浅近者,为入胜之方便。如文昌阴骘文,太上感应篇等(感应篇,上海中华书局有感应篇汇编,为古今注此篇者之冠,文理俱佳,有二本),俾熟读而详审以行之。则人人可以为良民,人人可以了生死矣。
应当用世间浅近的书籍,作为超凡入胜的方便法。例如《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等等(《太上感应篇》,上海中华书局有《感应篇汇编》,是古今注解这本书之首,文字义理都很好,共有二本),假如熟读这些书, (根据书中所说) 详细审察来行事的话。那么人人都可以成为良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