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回印光法师下册。 (第5/10页)

之为知识,从兹信札来往,日不暇给。

黎居士修学贯通儒佛二教,文笔超群,必能发挥大士的慈悲心迹。次年,徐蔚如居士,因为《文钞》的印行,导致不加详察的人,错谬认我为善知识,从此信函来往,每天都忙不过来。

八年春间,端甫归西,先所发心,竟成空谈。十一年春,定海知事陶在东公来山,谓山志流通,令人由信向而改恶迁善,返妄归真,实为挽回世道人心之根本要务,急宜重修。

民国八年春天,黎端甫居士归西,先前所发的心,竟然成为空谈。民国十一年春天,浙江定海知县陶在东来普陀山,认为《普陀山志》的流通,可令人因信心所向,而改恶迁善,返妄归真,实在是挽回世道人心的根本要务,应该赶紧重修。

(光)以陶公护法心切,救世情殷,即令普济法雨两寺主人,恳请陶公亲任其事。陶公以公事无暇,乃托邑绅王雅三君任之。一切事宜,外有陶公,山有开如退居,商酌料理,(光)以无暇,绝不过问。

我因为陶在东居士护法之心迫切,救世之情殷切,就令普济寺,法雨寺两寺的主人,恳请陶在东居士亲自担任这件事。陶在东居士因为公事太忙,没有空闲,于是委托乡绅王雅三先生承办这件事。一切的事情,外面有陶在东居士,山中有开如老和尚,商量料理,我因为没有空闲,绝不过问。

次年陶公升于杭县,犹复鱼雁往还,商酌其事,若非宿受大士付嘱,其能如是也耶。初于修志议成之后,未及一月,江西彭泽许止净居士来访,一见即成莫逆。

第二年,陶在东居士升迁到杭州,还是(与我)书信往还,商量这件事,如果不是宿世曾受大士的付嘱,能够如此用心吗?在修订《普陀山志》商议完成之后,不到一个月,江西彭泽的许止净居士来访,一见之下,即成为莫逆之交。

(光)叙昔衷曲,遂以大士颂见托,彼即允许,若非大士冥垂加被,何有如此之际遇乎。许君乃备搜藏典,及诸群籍,时经二载,稿方告竣。述成颂文近二万言,而复逐联注其义意,俾阅者悉知所以,又节录各经,以为明证。

我叙述过去心中所想,于是将《观音大士本迹感应颂》的编纂委托给他,他立即答应了,如果不是大士在冥冥中垂慈加被,怎会有如此的遭遇呢?许止净居士于是周备搜集大藏经,以及诸多典籍,时间经过二年,书稿方才完成。编述成的颂文接近二万字,而又逐联注解其中的意义,使得阅读的人完全知道所以然,又节录各部经典,作为明证。

颂文三卷,经证一卷,共三百七十余页,于夏初寄来。颂中义意,许序已陈,兹不复赘。(光)昔本欲冠于山志之首,今以卷帙 (zh i ) 繁多,特为别行,兼欲遍布天下后世,倘与志合行,则不易广播矣。

颂文有三卷,经证有一卷,一共三百七十多页,在夏初寄来。颂文中的意义,许止净的序文中已经陈述,此处不再多说。我过去本来想将这个颂文放在《普陀山志》的开头,现今因为卷数繁多,特别将颂文单独刻印流布,又想要遍布天下后世,倘若与《普陀山志》合起来印行,就不容易广泛传播了。

然大士从无量劫来,分身尘刹,其本迹感应,非佛莫知。此数卷颂,不过大地一尘,大海一滴,令不知大士之深慈大悲者,略知梗概。

然而大士从无量劫来,分身尘刹,其中的本地垂迹事理,感应因缘,若不是佛不能知道。这几卷颂文,不过是大地中的一粒微尘,大海中的一滴水,令不知道大士深慈大悲的人,大略知道一个梗概。

从兹赧然愧怍,勃然奋发曰,吾人之心,与大士之心,无二无别。而大士圆成佛道,久经长劫,又以悲心无尽,不离寂光,垂形九界,普现色身,度脱众生。

从此惭愧脸红,勃然奋发说:我们的心,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